蛋鸡养殖技术管理
蛋鸡养殖技术管理涵盖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
鸡舍建设与环境控制
- 鸡舍选址:选择地势高、干燥、通风良好、水源充足且水质良好、交通便利但远离主干道和污染源的地方。
- 鸡舍布局:合理划分育雏区、育成区和产蛋区,各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疾病传播。鸡舍内要合理设置通风、光照、温度和湿度调控设备。
- 温度控制:雏鸡对温度要求较高,1日龄时舍内温度应保持在33-35℃,以后每周下降2-3℃,直至降到20-22℃。产蛋鸡最适宜的温度为18-25℃,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产蛋性能。
- 湿度管理:育雏前期湿度一般保持在65%-75%,后期逐渐降低到50%-60%。产蛋期鸡舍湿度保持在50%-65%为宜,湿度不适宜会影响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 通风换气:良好的通风可以排出鸡舍内的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等,同时引入新鲜空气,保持鸡舍空气清新。一般要求鸡舍内氨气浓度不超过20ppm,硫化氢浓度不超过10ppm。
- 光照控制:雏鸡1-3日龄可采用24小时光照,4-7日龄光照时间逐渐减少到20-22小时,以后每周减少2-3小时,直至自然光照。产蛋期光照时间应逐渐增加到16-17小时,且光照强度要均匀,一般为10-20勒克斯。
饲料与营养
- 饲料选择:根据蛋鸡不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饲料,如雏鸡料、育成鸡料和产蛋鸡料。饲料应营养全面,包括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 营养需求:雏鸡和育成鸡需要较高的蛋白质和能量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产蛋鸡则需要充足的钙、磷和维生素来保证蛋壳质量和产蛋性能。一般来说,雏鸡饲料粗蛋白含量在18%-20%,产蛋鸡饲料粗蛋白含量在15%-17%,钙含量在3.0%-3.5%,有效磷含量在0.35%-0.45%。
- 饲料投喂:定时定量投喂,避免过度投喂或投喂不足。雏鸡一般每天投喂4-6次,随着鸡的生长逐渐减少投喂次数。产蛋鸡每天投喂2-3次,每次投喂量以鸡在30-60分钟内吃完为宜。同时,要保证饲料新鲜,无发霉变质现象。
蛋鸡的饲养管理
- 雏鸡饲养管理:雏鸡入舍前要对鸡舍和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雏鸡要先饮水后开食,饮水中可添加适量的葡萄糖和电解多维,以补充能量和电解质。开食料要选择优质的雏鸡料,撒在浅盘中或纸上,让雏鸡自由采食。
- 育成鸡饲养管理:育成期要注意控制鸡的体重和均匀度,定期称重,根据体重情况调整饲料投喂量。同时,要进行合理的分群,将体重相近的鸡放在同一群中饲养,便于管理和提高均匀度。
- 产蛋鸡饲养管理:产蛋期要保持鸡舍环境稳定,避免应激因素。要及时收集鸡蛋,保持蛋库清洁卫生,防止鸡蛋污染。同时,要定期检查鸡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病鸡。
疾病防控
- 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执行鸡舍的卫生制度,定期消毒,进出人员和车辆要进行消毒和登记。严禁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鸡舍,防止病原体传入。
- 疫苗接种: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和鸡的生长阶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按时接种疫苗。常见的疫苗有新城疫疫苗、禽流感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等。
- 日常监测:每天观察鸡的采食、饮水、精神状态和粪便等情况,及时发现疾病早期症状。定期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了解鸡群的免疫状态,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 疾病治疗:一旦发现病鸡,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治疗时要根据疾病的种类和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和停药期,避免药物残留对鸡蛋质量产生影响。
日常管理记录
- 生产记录:记录鸡的存栏数、产蛋量、采食量、饮水量等生产数据,以便及时了解鸡群的生产性能和变化趋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 免疫记录:详细记录疫苗的种类、生产厂家、批号、接种日期、接种方法等信息,确保免疫工作的可追溯性和有效性。
- 疾病记录:记录鸡群发病日期、症状、诊断结果、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等信息,为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日常管理记录的分析,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蛋鸡养殖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