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爬山虎还是爬山虎
2025 年,爬山虎(地锦属植物)在分类学和中文名称上仍保持稳定,其核心名称和生物学特性均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以下从科学分类、中文名称演变、生态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科学分类的稳定性

爬山虎所属的 ** 地锦属(Parthenocissus)** 在葡萄科(Vitaceae)中的分类地位自 19 世纪确立以来,未经历重大调整。根据《中国植物物种名录 2023 版》和国际权威数据库 ITIS、The Plant List的记录,该属目前包含约 12 个公认物种(如五叶地锦 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三叶地锦 Parthenocissus semicordata 等),分类系统清晰且稳定。2023 年印度发现的新物种 Parthenocissus wallichianus属于区域新记录,不影响原有物种的命名体系。
地锦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如基于核基因 gai1 和叶绿体基因的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其单系性,表明该属在进化树上的位置明确。2025 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仍以地锦属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卷须的力学设计,未提及分类变更。
二、中文名称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 “爬山虎” 的双重身份:
中文 “爬山虎” 是地锦属植物的俗称,而非正式学名。该名称源于其攀援特性,最早可追溯至 20 世纪初的文献。但在分类学上,中国学术界曾长期存在争议:
- 20 世纪 50 年代前,部分学者将其归入 “爬山虎属”,如胡先骕《经济植物手册》。
- 1955 年《东北木本植物图志》正式采用 “地锦属” 作为中文属名,“爬山虎” 则作为俗称沿用。
目前,《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等权威文献均使用 “地锦属”,而 “爬山虎” 在科普、园林等非学术场合仍广泛使用。
- 与常春藤的混淆:
历史上,爬山虎曾因叶片变色现象被误认为常春藤(Hedera 属),但分子证据显示两者分属不同科(葡萄科 vs. 五加科)。西方将爬山虎与常春藤统称为 “Ivy”,而中国通过分类学修订明确区分了这两类植物。
三、生态应用与最新研究
- 城市绿化的主力军:
爬山虎因吸附灰尘、降低墙面温度、抑制蚊虫等特性,仍是中国城市垂直绿化的首选植物。2025 年内蒙古工业大学的研究仍将其作为生态修复材料,探讨其在干旱地区的适应性。
- 入侵性争议:
部分地锦属物种(如五叶地锦)在北美和欧洲被列为入侵植物,但在中国本土尚未发现显著入侵性。2025 年的研究发现,其卷须的力学设计(如渐窄吸盘分布、曲折主轴构型)使其具备高稳健性和缺陷容忍性,这一特性可能影响其在新环境中的扩散能力。
- 仿生学价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5 年的研究揭示,爬山虎卷须的结构设计为高性能悬索系统提供了仿生灵感,其 “多目标优化” 策略(兼顾承载能力、材料效率和抗损伤性)在工程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四、未来趋势与潜在变化
- 分类学微调的可能性:
随着分子技术的普及,地锦属内部分物种(如小叶地锦 Parthenocissus chinensis)的界定可能进一步细化,但不会动摇属级分类。
- 中文名称的规范:
尽管 “地锦属” 是官方名称,但 “爬山虎” 作为文化符号和通俗名称,预计将长期存在。未来可能通过科普宣传明确两者的对应关系,减少混淆。
- 生态风险的监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需警惕地锦属植物在新区域的入侵风险。例如,五叶地锦已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归化,中国需加强引种管理。
结论
2025 年,爬山虎(地锦属植物)在科学分类和中文名称上均保持稳定。其作为城市绿化植物的地位不可替代,而仿生学和入侵生态学研究为其赋予了新的价值。未来需关注分类学细节的完善和生态风险的防控,但 “爬山虎” 这一名称仍将是公众认知中不可或缺的符号。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2025年陈皮玫瑰花的作用
上一篇:2025年奇亚籽怎么做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