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花知识

蛋鸭的养殖方法和技巧

时间:2025-01-19作者:admin分类:养花知识浏览:16评论:0

蛋鸭养殖方法和技巧如下:

一、鸭舍建设

蛋鸭的养殖方法和技巧

场地选择

鸭舍应建在地势较高、干燥、通风和排水良好的地方。要远离交通要道和居民区,避免噪音干扰和疫病传播。例如,可选择在有一定坡度的山坡上,这样有利于排水。同时,附近最好有清洁的水源,如池塘、溪流等,方便鸭子嬉水。

鸭场的土壤要求未被污染,以沙壤土为好,这种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良好,有利于保持鸭舍干燥。

鸭舍布局

鸭舍要合理分区,包括育雏区、育成区和产蛋区。育雏区需要保持较高的温度,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雏鸭 20 - 30 只;育成区是雏鸭脱温后到产蛋前的饲养区域,密度可以适当降低到每平方米 10 - 15 只;产蛋区要保持安静、舒适,每平方米饲养蛋鸭 7 - 10 只。

鸭舍内部要设置合适的产蛋窝,产蛋窝可以用木板或塑料制成,窝内铺上柔软的干草,数量要充足,一般每 3 - 4 只蛋鸭配备 1 个产蛋窝。同时,要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如安装窗户或通风口,保证空气新鲜,但要注意避免贼风。

鸭舍设施

配备足够的饮水和喂料设备。饮水设备可以采用自动饮水器,保证鸭子随时能喝到清洁的水。喂料设备可以用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料槽,要根据鸭子的数量和大小合理选择料槽的尺寸,避免鸭子采食时拥挤。

鸭舍地面最好采用水泥地面,便于清扫和消毒。并且要设置一定的坡度,方便排水。在鸭舍外还应设置一个活动场地,地面可以是沙土地,让鸭子有足够的空间活动、晒太阳。活动场地周围要用围栏围起来,围栏高度一般在 1 - 1.2 米左右,防止鸭子走失。

二、雏鸭饲养管理

进雏前准备

鸭舍在进雏前要彻底清扫和消毒。首先,清除鸭舍内的粪便、杂物等,然后用消毒剂(如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按照每立方米空间福尔马林 28 毫升、高锰酸钾 14 克的比例)进行熏蒸消毒。消毒后要通风换气,待气味散尽后才能进雏。

提前将育雏室的温度升高到合适的范围,一般在 30 - 32℃。可以使用红外线灯、暖风机等设备进行加热。同时,要准备好雏鸭的饲料和饮水,饲料可以选择专门的雏鸭颗粒饲料,饮水要清洁,可在水中添加适量的葡萄糖和维生素 C,以提高雏鸭的抵抗力。

饲养密度与温度控制

雏鸭的饲养密度要适中,1 周龄内每平方米 20 - 30 只,2 周龄每平方米 15 - 20 只,3 周龄每平方米 10 - 15 只。随着雏鸭日龄的增加,要逐渐降低饲养密度。

温度是雏鸭饲养的关键因素。1 - 3 日龄的雏鸭,育雏室温度应保持在 30 - 32℃;4 - 7 日龄,温度可降低到 28 - 30℃;之后每周降低 2 - 3℃,直到脱温(一般在 4 周龄左右)。要注意观察雏鸭的状态,当雏鸭扎堆时,说明温度偏低;当雏鸭远离热源,张口喘气时,说明温度偏高。

饮水与开食

雏鸭出壳后 24 小时内要先饮水,这被称为 “潮水”。饮水可以刺激雏鸭的肠胃蠕动,促进胎粪排出。初次饮水水温应在 20 - 25℃,使用清洁的饮水,如冷开水或经过净化处理的水。

雏鸭饮水后 1 - 2 小时即可开食。开食的饲料可以是全价雏鸭颗粒饲料,将饲料均匀地撒在料盘上,让雏鸭自由采食。开食时要注意少喂多餐,前几天每天可喂 6 - 8 次,随着日龄增加,逐渐减少喂食次数,增加每次的喂食量。

光照管理

雏鸭在 1 - 3 日龄需要 24 小时光照,以保证雏鸭能找到饲料和饮水。光照强度可以控制在每平方米 5 - 10 瓦。之后可以逐渐减少光照时间,到 2 周龄时可以采用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相结合的方式,每天光照时间保持在 16 - 18 小时。光照可以使用普通的白炽灯泡或节能灯泡。

三、育成鸭饲养管理

转群管理

雏鸭脱温后要及时转入育成鸭舍。转群时要选择在天气晴朗、温暖的时候进行,尽量减少应激。在转群前可以在育成鸭舍的饮水和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 C 和电解质,以缓解应激反应。

转群后要注意观察鸭子的采食和饮水情况,及时调整饲养密度。育成鸭的饲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 10 - 15 只。

饲料过渡

育成鸭的饲料要从雏鸭饲料逐渐过渡到育成鸭饲料。过渡时间一般为 3 - 5 天,开始时可以在雏鸭饲料中加入少量的育成鸭饲料,然后逐渐增加育成鸭饲料的比例,直到完全换成育成鸭饲料。育成鸭饲料的营养成分要根据育成鸭的生长发育需求进行调整,适当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粗饲料的比例。

运动与调教

育成鸭需要有足够的运动,以增强体质。每天可以将鸭子放到活动场地活动 2 - 3 小时,让鸭子自由活动、嬉水。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对鸭子进行适当的调教,如训练鸭子听到特定的声音后集中采食或回舍。

为了保证育成鸭骨骼和肌肉的良好发育,鸭舍内的栖息杆高度要合适,一般距离地面 30 - 40 厘米,让鸭子能够自然地栖息。

四、产蛋鸭饲养管理

产蛋前期管理

在蛋鸭开产前 2 - 3 周,要增加饲料中的蛋白质和钙的含量。蛋白质含量可以提高到 18% - 20%,钙含量可以增加到 2.5% - 3%。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鱼粉、豆粕等高蛋白饲料和贝壳粉、石粉等钙源。

光照时间要逐渐增加,每天增加 30 分钟左右,直到达到 16 - 17 小时的稳定光照。光照强度每平方米 3 - 5 瓦。合适的光照可以刺激蛋鸭的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卵泡发育和产蛋。

产蛋期管理

产蛋期要保证饲料的质量和供应稳定。蛋鸭一般每天采食 150 - 170 克饲料,要根据鸭子的采食情况及时调整喂料量。饲料要新鲜,不能有发霉变质的情况。

保持鸭舍环境安静,避免陌生人进入和突然的噪音。因为蛋鸭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受惊后容易导致产蛋率下降。要及时收集鸭蛋,每天收集 3 - 4 次,避免鸭蛋被污染或损坏。

注意鸭舍的环境卫生,每天清扫鸭舍,定期消毒。消毒可以使用过氧乙酸、百毒杀等消毒剂,每周消毒 1 - 2 次。

产蛋后期管理

当蛋鸭产蛋率下降到 70% 以下时,要适当调整饲料营养。可以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能量饲料的比例,如玉米、小麦等。同时,要注意淘汰那些产蛋性能差、体弱多病的鸭子。

对产蛋后期的鸭子要加强护理,检查鸭子是否有疾病或受伤情况。可以适当延长鸭子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增强其体质。

五、疾病防治

防疫措施

按照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例如,雏鸭在 1 日龄时可以接种鸭肝炎疫苗,7 - 10 日龄接种禽流感疫苗,2 - 3 周龄接种鸭瘟疫苗等。疫苗接种要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保证接种剂量和接种方法正确。

鸭场实行封闭式管理,严禁外来人员和车辆随意进入。进入鸭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经过消毒。工作人员进入鸭舍要更换工作服和鞋,经过消毒通道后才能进入。

日常观察与疾病处理

饲养员要每天观察鸭子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粪便情况等。如果发现鸭子精神萎靡、采食减少、粪便异常(如拉稀、便血等),要及时隔离病鸭,并送兽医站进行诊断和治疗。

常见的蛋鸭疾病有鸭瘟、鸭肝炎、禽流感等。对于这些疾病,要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例如,对于鸭瘟,可以使用鸭瘟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同时对鸭舍和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对于细菌性疾病,可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