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花技巧

2025年蕨类植物 有哪些

时间:2025-04-10作者:admin分类:养花技巧浏览:13评论:0

蕨类植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维管植物之一,其多样性在 2025 年仍在不断被探索和更新。以下是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分类进展的综合概述:

一、全球新物种与分类进展


  1. 2025 年新发现物种

    • 坝光水蕨(Ceratopteris baguangensis):2025 年 1 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单位在深圳大鹏新区发现凤尾蕨科水蕨属新种,其叶片形态与近缘种存在显著差异,目前仅在坝光湿地发现小型种群,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 武夷山卷柏(Selaginella wuyishanensis):2021 年在武夷山国家公园首次发现,2025 年通过基因测序和形态比对确认其为卷柏属新物种,填补了东亚地区卷柏科植物的分布空白。
    • 腺毛贯众(Cyrtomium glandulosum):2024 年 7 月在广西河池南丹发现,属于鳞毛蕨科贯众属,其孢子囊群覆盖腺毛的特征使其区别于其他近缘种,目前仅分布于喀斯特地貌区域。

  2. 分类系统更新

    •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2024 年昆明植物研究所通过叶绿体基因组研究,将该科重新划分为 7 个亚科和 24 个属,新增 4 个亚科(如肋毛蕨亚科、节毛蕨亚科),并建立新属假复叶耳蕨属(Pseudarachniodes)。这一调整已被 2025 年最新版《中国植物志》采纳。
    • 翼囊蕨属(Didymochlaena):2023 年系统分类研究将全球该属物种从 1 种修订为 22 种,其中亚太地区新增 7 种,非洲 9 种,美洲 6 种,主要依据小羽片形态和地理分布差异。


二、常见蕨类植物类群与代表物种


  1. 铁线蕨科(Adiantaceae)

    • 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至热带,叶柄黑色如铁丝,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常生于湿润岩石表面。
    • 荷叶铁线蕨(Adiantum reniforme var. sinense):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重庆、贵州,叶片圆形如荷叶,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2. 桫椤科(Cyatheaceae)

    •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树形蕨类,高 1-6 米,叶片三回羽状深裂,中生代曾广泛分布,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多见于中国西南地区。
    • 黑桫椤(Gymnosphaera podophylla):叶片深绿色,孢子囊群生于叶脉两侧,耐阴湿,分布于华南及东南亚。

  3. 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 峨眉耳蕨(Polystichum omeiense):高 25-35 厘米,叶片三至四回羽状细裂,生于溪边潮湿岩石,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
    • 短芒复叶耳蕨(Arachniodes breviaristata):2024 年在江西阳际峰保护区发现,叶片三角形,基部羽片稍短,为该区域第二个蕨类新种。

  4.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

    • 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附生草本,叶片二型,能育叶分叉如鹿角,中国仅云南有分布,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 连珠蕨(Aglaomorpha meyeniana):大型附生蕨类,叶片中部深羽状半裂,裂片顶部缢缩呈小珠状,中国仅台湾有记录。

  5. 凤尾蕨科(Pteridaceae)

    • 蜈蚣草(Pteris vittata):耐旱耐贫瘠,羽片披针形,可富集土壤重金属,常用于生态修复。
    • 坝光水蕨(Ceratopteris baguangensis):见前文新物种描述。


三、中国及江苏南通地区蕨类植物概况


  1. 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

    • 截至 2025 年,中国记录蕨类植物约 2215 种,占全球总数的 18%,主要分布于西南和华南地区。其中,云南、四川、广西为物种最丰富的省份。
    • 珍稀物种:荷叶铁线蕨、云贵水韭、金毛狗、桫椤等 30 余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2. 江苏南通地区蕨类植物

    • 常见种类:狼山国家森林公园记录蕨类植物 38 种,包括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等。
    • 生态恢复:五山滨江片区通过生态修复,近年观测到猪獾、豹猫等野生动物回归,但蕨类植物新记录尚未更新。


四、研究趋势与保护挑战


  1. 新物种发现热点

    • 中国华南、西南及东南亚热带地区仍是蕨类新物种发现的重点区域,如丹霞山、武夷山等特殊地貌常孕育特有种。
    • 2025 年,广西、云南等地的岩溶地貌调查可能继续揭示新的石生蕨类物种。

  2. 分类学技术革新

    •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转录组的系统发育研究成为主流,如鳞毛蕨科、凤尾蕨属的分类修订均依赖分子数据。
    • PPG I 系统更新:2025 年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可能进一步整合形态学与分子证据,细化大科(如水龙骨科、金星蕨科)的属级划分。

  3. 保护现状与挑战

    • 濒危物种:全球约 10% 的蕨类植物面临灭绝风险,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和过度采集是主要威胁。例如,国达铁角蕨(Asplenium guodatshanense)仅存 50 株,被列为极度濒危。
    • 保护措施:中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如丹霞山、阳际峰)和迁地保护(如邱园、密苏里植物园)保存种质资源,但部分极小种群仍需针对性保护。


五、权威资源与数据库


  • 国际植物命名索引(IPNI):实时更新全球植物学名和分类信息,可通过检索确认新物种命名合法性。
  • 中国生物志库:收录《中国植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等权威数据,提供物种分布、形态描述及保护等级。
  • 密苏里植物园(MBG):全球蕨类研究中心之一,2025 年发布的《世界蕨类植物名录》将整合最新分类修订。

总结


2025 年的蕨类植物研究持续揭示新物种的多样性,并通过分子技术革新分类系统。从华南丹霞地貌到西南岩溶区,新发现的蕨类不断丰富人类对植物演化的认知。然而,栖息地退化和气候变化仍对蕨类生存构成挑战,需要加强保护与监测。如需深入了解特定物种或地区分布,建议查阅最新植物志或访问权威数据库。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