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花技巧

2025年苏轼的诗海棠全文

时间:2025-04-11作者:admin分类:养花技巧浏览:18评论:0

苏轼的《海棠》一诗创作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 年),是其被贬黄州期间的经典之作。全诗以月夜海棠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巧妙的典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情眷恋与生命哲思。以下是全诗原文及深度解析:

原文


2025年苏轼的诗海棠全文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创作背景与核心意象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五年。当时他虽身处逆境,却仍以豁达心境观察自然。诗中 “海棠” 既是眼前实景,也暗喻诗人高洁自守的品格。

  • 东风袅袅:化用《楚辞・九歌》的 “袅袅兮秋风”,以春风的轻柔烘托海棠的绰约风姿。
  • 香雾空蒙:雾气与花香交融,营造出朦胧诗意的氛围,暗示诗人在逆境中的孤独与清醒。
  • 月转廊:月光移动,暗示时间流逝,为下文 “夜深” 铺垫,同时隐喻诗人不被朝廷眷顾的处境。

典故与情感表达


后两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堪称神来之笔:

  • 用典:化用唐玄宗将醉酒的杨贵妃比作 “海棠睡未足” 的典故,将海棠拟人化为沉睡的美人,赋予其生命感。
  • 情感张力:诗人因 “恐” 而 “烧烛”,看似痴态,实则是对美好事物的极致珍惜。“红妆” 既指海棠花色,也呼应杨贵妃的典故,暗喻诗人对自身才华被埋没的惋惜。
  • 对比手法:“月转廊” 与 “烧高烛” 形成明暗对比,月光的 “刻薄” 与烛光的 “侠义”,凸显诗人在逆境中主动守护美好的精神。

艺术特色与后世影响


  1. 虚实相生:前两句实写环境,后两句虚写心境,虚实转换自然,意境深远。
  2. 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如 “故烧高烛照红妆”,以直白之语传递深情,被清代查慎行评为 “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
  3. 文化符号:苏轼赋予海棠 “空谷佳人” 的象征意义,后世文人画家多以此为题材,如 2025 年三苏祠举办的 “东坡海棠” 书画展,延续了这一审美传统。

延伸:苏轼与海棠的不解之缘


苏轼对海棠的钟爱贯穿其贬谪生涯。在黄州定惠院,他曾写下《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将海棠比作 “天涯流落” 的知己,发出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的感慨。这种以物自况的写法,成为其逆境中坚守精神家园的象征。

结语


苏轼的《海棠》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诗人在困顿中对生命之美的礼赞。诗中 “烧烛照花” 的意象,既展现了文人的浪漫情怀,也暗含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正如他在《定风波》中所言 “莫听穿林打叶声”,这种在困境中发现美的能力,正是苏轼人格魅力的生动写照。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