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花技巧

2025年杀虫的植物有哪些

时间:2025-04-12作者:admin分类:养花技巧浏览:10评论:0

在 2025 年,用于杀虫的植物可分为传统驱虫植物、现代生物技术培育的抗虫作物以及新兴研究中的特色物种,结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和最新科研成果,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及应用场景:

一、传统驱虫植物:生态调控的核心


2025年杀虫的植物有哪些

1. 薄荷与牛至


  • 应用场景:在豇豆、番茄等蔬菜田边缘种植,可驱避蓟马、蚜虫、粉虱等害虫。其挥发油中的薄荷醇、香芹酚等成分能干扰害虫的嗅觉定位,减少其对主作物的侵害。
  • 使用方法:与波斯菊等蜜源植物间作,既能驱避害虫,又能吸引瓢虫、食蚜蝇等天敌,形成生态防控网络。

2. 除虫菊


  • 活性成分:除虫菊素对鳞翅目、双翅目害虫有触杀作用,常用于制作生物农药。
  • 新应用:2025 年农业农村部推荐将除虫菊素与金龟子绿僵菌复配,用于防治蓟马和甜菜夜蛾,显著提高防治效果。

3. 印楝与苦楝


  • 作用机制:印楝素通过抑制昆虫蜕皮激素分泌实现拒食和绝育效果。2025 年花生病虫害防控方案中,印楝素被推荐用于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
  • 区域适应性:在西南玉米区,苦楝树皮提取物可防治玉米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二、现代生物技术培育的抗虫作物


1. 转基因抗虫玉米


  • 品种案例:中种集团 2025 年发布的 “威睿(ZL)” 玉米,其转化体 MIR162 对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害虫有高抗性,可减少 90% 的化学农药用量。
  • 技术优势:通过表达 Bt 蛋白精准杀灭靶标害虫,对天敌和环境安全,已在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推广。

2. 抗虫水稻


  • 代表品种:中国热科院培育的 “品香优智 15” 水稻,聚合多个抗褐飞虱基因,2025 年通过国审,成为长江中下游稻区防治稻飞虱的重要选择。
  • 推广价值:褐飞虱是水稻头号害虫,该品种可减少 70% 的杀虫剂使用,保障粮食安全。

3. 转 Bt 基因棉花


  • 持续应用:2025 年新疆棉区仍以转 Bt 基因棉花为主,对棉铃虫的防控效果达 85% 以上,有效降低化学农药依赖。

三、新兴研究与特色杀虫植物


1. 植物次生代谢物增效作用


  • 研究发现:华东理工大学 2024 年研究证实,黄豆叶片中的染料木素、山奈酚等次生代谢物可抑制甜菜夜蛾的解毒酶活性,增强病毒杀虫剂的效果。
  • 应用潜力:未来可通过间作黄豆或提取相关成分,提升生物农药的杀虫效率。

2. 食虫植物新记录


  • 圆叶茅膏菜:2021 年在重庆五里坡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其腺毛分泌黏液捕食昆虫,虽未大规模应用,但为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物种参考。

3. 功能植物间作模式


  • 案例:设施番茄田种植薄荷和波斯菊,薄荷驱避烟粉虱,波斯菊吸引姬蜂,形成 “驱避 - 诱集” 协同防控体系。

四、区域适应性与重庆本地资源


1. 重庆推荐植物


  • 薄荷与牛至:适合重庆湿润气候,可在菜园周边种植驱避蚜虫和蓟马。
  • 穗花杉:重庆五里坡保护区发现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种子有消积驱虫功效,可探索药用价值转化。

2. 南方多作区应用


  • 斜纹夜蛾防控:在大豆田种植薄荷和除虫菊,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五、使用注意事项


  1. 轮作与混种:避免单一植物长期种植,防止害虫产生适应性。例如,玉米与薄荷轮作可降低螟虫基数。
  2. 生物农药复配:苦参碱与印楝素复配可扩大杀虫谱,延缓抗药性发展。
  3. 转基因作物管理:严格遵守种植区划,在非转基因保护区避免混杂种植。

总结


2025 年杀虫植物的应用呈现 “传统植物生态调控 + 转基因作物精准防控 + 新兴技术增效” 的多元格局。农业农村部的技术方案强调功能植物间作、生物农药复配和天敌保护,而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商业化加速了绿色生产进程。对于家庭园艺或小规模种植,薄荷、除虫菊等传统植物仍是经济有效的选择;大规模农业生产则可结合转基因品种和生态调控技术,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病虫害管理。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