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花知识

2025年植物抗病性的类型

时间:2025-04-12作者:admin分类:养花知识浏览:16评论:0

根据植物抗病性研究的经典分类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2025 年植物抗病性的类型可从机制、遗传基础和诱导方式等角度归纳如下:

一、基于遗传基础的抗病性类型


2025年植物抗病性的类型

1. 垂直抗病性(Vertical Resistance)


  • 定义:由单个或少数主效抗病基因(R 基因)控制,对特定病原菌小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小种专化性”)。
  • 机制:通过 R 基因编码的受体(如 NLR 蛋白)识别病原菌效应子(Effector),触发强烈的防御反应(如过敏性坏死反应,HR)。
  • 特点:抗病性强(常表现为免疫),但易因病原菌小种变异而丧失(“基因对基因” 关系)。
  • 例子: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34、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

2. 水平抗病性(Horizontal Resistance)


  • 定义:由多个微效基因(数量性状位点,QTL)控制,对多种病原菌小种具有非专化性抗性。
  • 机制:通过累积效应增强植物基础防御(如细胞壁加厚、次生代谢产物合成),抑制病原菌定殖和扩展。
  • 特点:抗病性中等(表现为耐病或部分抗病),持久性强,不易被病原菌突破。
  • 例子:大麦对白粉病的广谱抗性、马铃薯对晚疫病的田间抗性。

3. 持久抗病性(Durable Resistance)


  • 定义:在长期种植中能稳定发挥作用,不易因病原菌变异而失效的抗病性。
  • 机制:可能涉及多基因聚合、微效基因累加,或抗病基因与病原菌无毒基因的协同进化(如 “基因簇” 或 “背景抗性”)。
  • 特点:结合水平抗病性的持久性和垂直抗病性的部分专化性,通过分子设计育种(如 QTL 定位、基因编辑)逐步改良。

4. 组成型抗病性(Constitutive Resistance)


  • 定义:植物无需诱导即可持续表达的抗病性状,由结构或化学屏障直接阻止病原菌入侵。
  • 机制:如蜡质层、木质素等物理屏障,或植保素、抗菌蛋白等组成型化学物质。
  • 例子:番茄叶片的茸毛抗蚜虫、棉花的棉酚抗棉铃虫。

二、基于诱导机制的抗病性类型


1. 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


  • 定义:由局部病原菌感染或化学诱导剂(如水杨酸,SA)触发的系统性广谱抗病性。
  • 机制:感染部位产生信号分子(SA、活性氧),诱导全株表达病程相关蛋白(PR 蛋白)和防御基因。
  • 特点:持续时间长(数周至数月),对真菌、细菌、病毒均有效,依赖水杨酸信号通路。
  • 例子:烟草感染烟草花叶病毒(TMV)后对后续病原菌的抗性增强。

2. 诱导系统抗性(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 ISR)


  • 定义:由根际有益微生物(如根瘤菌、木霉)诱导的系统性抗病性。
  • 机制:通过茉莉酸(JA)和乙烯(ET)信号通路,激活植物防御反应,不依赖 SA 途径。
  • 特点:特异性针对土壤传播病原菌(如腐霉菌、镰刀菌),环境友好,常与促生长效应结合。
  • 例子:拟南芥接种荧光假单胞菌后对根腐病的抗性提升。

三、基于防御反应类型的抗病性


1. 主动抗病性(Active Resistance)


  • 定义:病原菌感染后,植物通过激活防御基因表达或信号通路产生的抗性。
  • 机制:包括 HR、SAR/ISR、植保素合成、细胞壁加固(如胼胝质沉积)等。
  • 特点:依赖宿主 - 病原菌互作信号,具有时空特异性。

2. 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


  • 定义:植物先天存在的结构或化学屏障,无需病原菌诱导即可发挥作用。
  • 机制:如角质层、表皮细胞形态(气孔结构)、组成型抗菌物质(如大蒜素、芥子油苷)。
  • 特点:持续存在,对病原菌具有广谱阻挡作用。

四、现代技术驱动的抗病性类型


1. RNAi 介导的抗病性


  • 机制:通过小 RNA(siRNA/miRNA)沉默病原菌致病基因,或增强植物防御基因表达。
  • 应用:转基因作物(如抗黄瓜花叶病毒的 RNAi 番茄),或利用纳米颗粒递送 siRNA。

2. 基因编辑抗病性(如 CRISPR/Cas 技术)


  • 机制:定点编辑植物抗病基因(如敲除感病基因,如水稻SWEET基因抗白叶枯病),或增强 R 基因功能。
  • 特点:精准靶向,周期短,已在小麦、玉米等作物中实现抗逆性改良。

3. 多基因聚合抗病性


  • 机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或基因叠加,将多个 R 基因或 QTL 聚合到同一品种中。
  • 例子:水稻 “金字塔” 品种同时携带多个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基因,拓宽抗病谱。

总结


2025 年植物抗病性研究在传统分类基础上,结合基因组学、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技术,正朝着持久化、广谱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垂直抗病性与水平抗病性的结合、诱导抗性的环境友好应用,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为解决作物抗病性丧失和病原菌进化问题提供了新路径。实际应用中,常通过多种抗病类型的协同(如遗传抗性 + 诱导抗性)构建综合防御体系,以应对复杂的病害压力。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