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麦超高产新品种

2025 年,中国在小麦超高产新品种研发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多个具备高产、抗病、抗逆等特性的新品种通过审定并进入推广阶段。以下是基于最新权威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国内重点超高产小麦新品种
1.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系列品种
- 郑麦 617:半冬性高产广适多抗中筋小麦,2025 年拟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审定。该品种在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亩产潜力达 650 公斤以上,兼具抗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能力,适宜黄淮海麦区种植。
- 郑麦 6183:半冬性高产优质强筋小麦,2025 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其蛋白质含量达 14.3%,湿面筋含量 32.1%,稳定时间 7.0 分钟,符合强筋小麦标准,亩产可达 630 公斤,适合加工高端面食。
- 郑麦 6158:半冬性高产多抗小麦,2024-2025 年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该品种抗倒伏能力强,耐后期高温,亩产稳定在 600 公斤左右,已在豫南地区示范推广。
2. 湖北省襄阳市农科院品种
- 襄麦 21和襄麦 46:2025 年入选湖北省农业主导品种。其中,襄麦 21 为高产广适型,亩产 620 公斤以上,抗条锈病和白粉病;襄麦 46 为矮秆抗倒伏型,株高 75 厘米,抗赤霉病能力突出,适合机械化收割。
3. 北京市杂交小麦示范品种
- 京麦 189:杂交小麦新品种,2024-2025 年在通州区、平谷区、大兴区复耕复垦地示范种植。该品种耐瘠薄、节水抗旱,在中低产田亩产达 500 公斤以上,比常规品种增产 10%,已推广至京津冀盐碱地。
4. 山东省新品种
- 潍麦 13:2025 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半冬性品种,亩产 618.8 公斤,比对照济麦 22 增产 6.74%。该品种抗寒性好,适宜山东、河北南部及山西盆地灌区种植,需注意防治锈病和赤霉病。
5.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
- 中国农科院 TaARE1 基因编辑种质:通过敲除氮素同化相关基因,提高氮素利用效率,预计增产 10%-15%,已进入区域试验阶段。
- 中科院 Tamlo-R32 突变体:抗白粉病且高产,2025 年通过多重基因组编辑技术导入主栽品种,缩短育种周期至 2-3 个月。
二、国际进展与技术趋势
1. 全球产量与品种动态
- 2025 年全球小麦产量预计达 8.08 亿吨,中国、印度、俄罗斯为前三大生产国。国际小麦育种重点关注抗旱、抗病和耐盐碱特性,如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耐旱品种 “Ciano 10” 在非洲萨赫勒地区表现优异。
2. 基因编辑技术突破
- 中国批准首个基因编辑小麦品种商业化,该品种通过编辑感病基因 MLO 获得广谱抗白粉病能力,且产量不受影响。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在加速推进基因编辑小麦的田间试验。
三、推广政策与应用案例
1. 政策支持
- 北京市 “因地选种” 项目:对种植杂交小麦的主体给予每亩 80 元购种补贴,2025 年计划在复耕复垦地推广 2 万亩。
- 湖北省主导品种推介:襄麦 21、襄麦 46 等品种被纳入省级推广目录,配套 “五良” 集成技术(良种、良田、良机、良法、良制)。
2. 典型案例
- 重庆璧山区超级小麦试验:程魁团队培育的超级小麦亩产达 800 公斤以上,穗长 16-30 厘米,穗粒数 85-260 粒,已在西南地区示范推广。
- 河北马兰 1 号:2025 年河北省主导品种,亩产 650 公斤,抗寒抗旱,适宜黑龙港流域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超 500 万亩。
四、未来展望
- 技术融合:常规育种与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加速培育 “超高产 + 多抗 + 优质” 的突破性品种。
- 区域适应性:针对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主产区,强化抗赤霉病、条锈病品种研发;针对盐碱地、旱作区,推广耐逆品种。
- 政策协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种业振兴,2025 年中央财政将投入 50 亿元支持小麦单产提升行动,重点推广 “郑麦 617”“京麦 189” 等品种。
五、种植建议
- 黄淮麦区:优先选择郑麦 617、襄麦 21,搭配抗赤霉病药剂拌种。
- 华北旱作区:推荐马兰 1 号、衡麦 30,采用 “一喷三防” 技术防治病虫害。
- 盐碱地:种植京麦 189、核麦 22,配合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出苗率。
2025 年小麦超高产新品种的推广将显著提升中国粮食产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2025年哪个植物甲醛吸附
上一篇:2025年百合花的什么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