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麦种植管理技术
以下是针对 2025 年小麦种植管理技术的详细建议,结合当前气候特点、农业技术发展及安徽蚌埠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涵盖全生育期关键管理措施: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 品种优选
- 结合安徽气候(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选择抗寒抗倒、抗病(赤霉病、纹枯病)、稳产高产品种,如 济麦 44、郑麦 9023、扬麦 23 等。
- 关注品种特性:春性 / 半冬性品种(淮河以南偏春性,以北偏半冬性),确保适期播种下安全越冬。
- 种子处理
- 药剂拌种:用 6% 戊唑醇悬浮剂(10g/10kg 种子)+ 25% 噻虫嗪悬浮剂(20ml/10kg 种子) 拌种,防治苗期纹枯病、蚜虫及地下害虫。
- 包衣技术:选用含芸苔素内酯的种衣剂,增强抗逆性(如低温发芽率)。
二、整地与播种管理
- 整地施肥
- 深耕翻晒:前茬作物(玉米 / 水稻)收获后,深耕 25-30cm,打破犁底层,秸秆粉碎还田(切碎至 5cm 以下,亩施腐熟有机肥 1000-1500kg + 复合肥(N-P₂O₅-K₂O=15-15-15)30-40kg,缺锌地块加硫酸锌 1kg)。
- 墒情调控:播种前造墒,确保土壤含水量 16%-20%(手捏成团、落地即散)。
- 适期播种
- 播期:安徽北部(宿州、蚌埠)半冬性品种宜在 10 月 10-20 日,南部(合肥、安庆)春性品种 10 月 20-30 日,避免过早旺长或过晚积温不足。
- 播种量:亩播量 15-20kg(视品种分蘖力、墒情调整),行距 20-25cm,深度 3-5cm(黏土稍浅,沙土稍深)。
三、苗期至越冬期管理(10 月 - 次年 2 月)
- 出苗后查补
- 播后 7-10 天查苗,缺苗断垄处用浸种催芽种子补种,3 叶期前疏苗补缺,确保亩基本苗 15-20 万株。
- 冬前控旺与防冻
- 旺长田:3-4 叶期喷施 15% 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50g / 亩(兑水 30kg),抑制基部节间伸长,防倒伏。
- 浇越冬水:日均温 3-5℃时(11 月下旬 - 12 月初)浇透越冬水,稳温保墒,促根系发育,亩用水量 40-50m³。
- 杂草防控
- 禾本科杂草:3-4 叶期用 15% 炔草酯微乳剂 20ml / 亩 + 助剂 防除(看麦娘、罔草)。
- 阔叶杂草:小麦 4 叶至拔节前,用 20% 氯氟吡氧乙酸乳油 50ml / 亩 + 56% 二甲四氯钠可溶粉剂 50g / 亩 防除(猪殃殃、播娘蒿)。
四、春季管理(3 月 - 4 月,拔节至孕穗期)
- 水肥调控
- 拔节肥:群体适宜田块(叶色褪淡、基部第一节定长),亩施尿素 10-15kg + 氯化钾 5kg,促大穗;旺长田推迟至两极分化后(叶色转淡时)施肥。
- 孕穗水:孕穗期(4 月上中旬)田间持水量保持 80%,缺水田块小水轻浇,避免大水漫灌引发倒伏。
- 病虫害防治
- 纹枯病:拔节期病株率 10% 时,用 240g/L 噻呋酰胺悬浮剂 20ml / 亩 喷淋茎基部。
- 蚜虫:百株蚜量 500 头时,用 5% 啶虫脒乳油 15ml / 亩 喷雾。
- 倒春寒预防:寒潮前 1-2 天,亩喷 0.01% 芸苔素内酯水剂 10ml + 磷酸二氢钾 100g(兑水 30kg),减轻冻害。
五、灌浆期管理(5 月,扬花至成熟)
- “一喷三防” 关键期
- 配方:扬花初期(5% 花朵开放时),亩用 40% 戊唑・咪鲜胺悬浮剂 20ml(防赤霉病)+ 1.8% 阿维菌素乳油 20ml(防麦蚜、吸浆虫)+ 98% 磷酸二氢钾 150g(防干热风),兑水 30kg 均匀喷雾,间隔 7-10 天再喷 1 次(遇雨补喷)。
- 无人机喷施:提高效率,注意避开扬花时段(上午 10 点前 / 下午 4 点后),防止药液影响授粉。
- 水分管理
- 灌浆期保持土壤湿润,忌干旱或积水,收获前 10 天停止浇水,促进籽粒灌浆成熟。
- 防倒伏
- 高秆品种或旺长田,拔节期已喷施多效唑,若后期出现基部节间过长,可叶面补喷 5% 烯效唑可湿性粉剂 30g / 亩,缩短节间长度。
六、收获与产后处理
- 适期收获
- 蜡熟末期(籽粒变硬、含水量 25%-30%)机械收割,江淮地区注意避开阴雨,及时抢收,防止穗发芽(品种选择抗穗发芽型如 “扬麦系列”)。
- 秸秆处理
- 秸秆粉碎还田(长度≤10cm),配合撒施 秸秆腐熟剂(每亩 200g)+ 尿素 5kg,加速分解;禁止焚烧,符合环保政策。
七、现代技术应用
- 数字化管理
- 利用 遥感监测 苗情、墒情,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控田间温湿度、养分数据,精准施肥灌溉。
- 手机 APP 记录农事操作(施肥、打药时间及用量),建立种植档案,便于追溯与优化管理。
- 绿色防控
- 推广 性诱剂诱杀麦蚜、生物菌剂(木霉菌)防治土传病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
八、注意事项
- 气候变化应对:2025 年需关注极端天气(如冬季低温、春季连阴雨),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如清沟排水防涝、覆盖地膜增温)。
- 轮换种植:避免连作障碍,建议与大豆、玉米、蔬菜等轮作,改善土壤结构。
通过以上技术措施,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绿色生产,安徽蚌埠地区亩产量目标可达 500-600kg,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与环境风险。具体操作需结合当年天气预报与田间实际情况调整。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2025年最好的西红柿种子
上一篇:2025年法国梧桐树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