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西园林景观设计

2025 年山西省的园林景观设计将深度融合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下从政策导向、核心项目、技术应用及典型案例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政策框架与战略布局
- 公园城市建设全面启动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全省公园城市建设的意见》,2025 年将重点推进试点城市、试点区及公园式社区建设,目标是构建 “城在园中、城园融合” 的生态网络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 生态修复:针对采煤沉陷区、盐碱地等 “三类土地”,实施规模化风光示范基地建设,同步推进植被恢复与生态治理。例如,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的太行山生态保护项目将完成 8.6 万亩退化林地修复。
- 绿地系统优化:通过 “九大园林绿化工程”,到 2025 年实现城镇林荫路比例超 60%、林荫停车场占比超 30%,并建成 2000 个以上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
- 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乡土适生植物调查,推广近自然群落营建,如太原市发布的《园林绿化乡土适生植物名录》收录 451 种本地植物,强调 “适地适树、乡土优先” 原则。
-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 生态旅游提质:右玉南山生态旅游区启动提质改造,重点建设玉林湖亲水平台、生态驳岸及文化栈道,衔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申报。
- 文商旅综合体:襄垣县铜锣湾文商旅项目投资 21 亿元,融合传统街区、特色小吃及度假酒店,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空间。
二、核心技术与创新应用
- 海绵城市与生态基础设施
- 长治市作为国家首批 “全域海绵” 示范城市,推广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技术,提升绿地蓄洪排涝能力。2024 年山西省 6 项海绵城市建设机制获住建部认可,包括立法保障、智慧化管理等。
- 太原市新建北路改造工程采用 ArborSonic 3D 树木检测仪,为 500 余株行道树建立健康档案,实现科学移栽与原位保护。
- 数字化与智慧园林
- 沉浸式体验:平遥古城 SoReal 焕真科技艺术馆利用 XR 技术重现千年盛景,张壁古堡 MR 沉浸式项目通过空间追踪技术还原历史场景。
- 智慧管理:太原市古树名木智慧化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气象数据,结合传感器与摄像头实现精准管护。
- 传统园林元素的现代转译
- 太原园博会项目以汾河为脉络,融合晋派木结构建筑与花溪景观,采用青瓦琉璃、砖雕彩绘等工艺,展现 “净水流芳,花谷剪影” 的设计理念。
- 晋阳湖片区改造注重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融合,如丰碑雕塑木栈道修缮,强化文化叙事。
三、典型案例与实施路径
- 生态修复类
- 煤矿区绿化:平朔露天煤矿通过 “地貌重塑 + 植被重建” 技术,复垦土地 3.1 万亩,植被覆盖率达 95%,并发展农 — 林 — 牧 — 药生态产业链。
- 山体修复:太行山生态保护项目采用乔灌草混交模式,在晋城、运城等地修复退化林地,提升碳汇能力。
- 城市更新类
- 林荫路网:太原市推进 “绿荫行动”,新建道路采用双排乡土乔木(如国槐、白蜡),分车带与行道树池拓宽至 1.5 米以上,提升遮阴效果。
- 立体绿化:晋城市推广屋顶绿化与墙体挂绿,新建公共建筑强制实施立体绿化,2025 年目标完成 10 个立体绿化项目。
- 文旅融合类
- 数字文旅:山西博物院 “时空变调” 艺术展将古建藻井转化为互动装置,《黑神话:悟空》游戏植入 27 处山西古建,推动 “线上 IP + 线下旅游” 联动。
- 乡村景观:阳曲县店子底村以油松、紫叶李等乡土树种打造 “村内有绿地、院内有瓜果” 的生态格局,结合红色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四、挑战与应对策略
- 干旱与风沙治理
- 推广节水耐旱植物,如太原筛选的景天、柠条等品种,采用滴灌与土壤改良技术提升存活率。
- 矿区绿化优先选择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如沙棘、柽柳),结合保水剂与微生物菌剂改善立地条件。
- 文化特色彰显
- 建立 “园林工匠” 传承机制,培养晋派盆景、砖雕等传统技艺人才,推动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
- 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如平遥古城、大同古城的 “微改造”,保留传统肌理的同时植入现代功能。
五、未来展望
2025 年山西园林景观设计将呈现三大趋势:
- 生态优先:以公园城市为引领,推动 “蓝绿灰” 协同发展,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如 “公园 + 文旅”“公园 + 康养”)。
- 科技赋能:数字化技术深度应用于设计、施工与管护,如 BIM 建模、AI 病虫害监测、智慧灌溉系统。
- 文化创新:通过 “传统园林现代化、现代景观地域化”,打造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精神的山西名片。
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多方协作,山西正探索一条资源型省份绿色转型的园林景观发展之路,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 “山西方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2025年一帆风顺越养越小
上一篇:2025年夏天开的花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