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花知识

2025年被子植物受精过程

时间:2025-04-20作者:admin分类:养花知识浏览:12评论:0

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是植物学中的经典生物学现象,其核心机制 ——** 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 自 19 世纪末被发现以来,基本框架已得到广泛确认。截至 2025 年,这一过程的基础理论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随着分子生物学、显微成像技术和基因组学的发展,科学家对其分子机制和调控细节的理解更加深入。以下是结合传统理论与近年研究进展的综合介绍:

一、传统被子植物受精过程的基本步骤


2025年被子植物受精过程

被子植物的受精是一个高度特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阶段:

1. 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


  • 花粉落在柱头(柱头识别):成熟花粉粒通过传粉媒介(如昆虫、风)到达雌蕊柱头,柱头通过表面分泌物或细胞壁成分(如糖蛋白)识别亲和性花粉(同种或相容花粉)。
  • 花粉萌发:亲和性花粉吸水膨胀,内壁从萌发孔突出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穿过柱头,沿花柱向子房延伸。
  • 花粉管生长的调控:花粉管的极性生长依赖于细胞骨架(微管、肌动蛋白)和钙信号梯度,花柱中的营养物质(如糖类、氨基酸)及引导信号(如胞外基质成分、肽类信号分子)引导其向胚珠方向生长。

2. 花粉管进入胚珠与释放精子


  • 胚珠结构:典型胚珠包含珠被、珠心和雌配子体(胚囊)。成熟胚囊通常为 “七细胞八核” 结构,包括:

    • 1 个卵细胞(雌配子),
    • 2 个助细胞(synergid cells,分泌吸引花粉管的信号),
    • 1 个中央细胞(含 2 个极核,后期融合为次生核),
    • 3 个反足细胞(功能多样,部分物种中退化)。

  • 花粉管靶向生长:助细胞分泌吸引信号(如 LURE 肽家族),引导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胚珠(珠孔受精)。
  • 花粉管破裂与精子释放:花粉管进入胚囊后,在助细胞内破裂,释放出2 个精子细胞(无细胞壁,具鞭毛的物种已退化)。

3. 双受精事件


  • 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其中 1 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合子),将来发育为胚(embryo)。
  • 精子与中央细胞融合:另 1 个精子与中央细胞的次生核结合,形成三倍体的受精极核,将来发育为胚乳(endosperm),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
  • 双受精的意义:确保了遗传物质的正确传递,胚乳的三倍体特性可能通过基因组印记调控种子发育,是被子植物进化成功的关键特征之一。

二、近年研究进展(2020–2025 年)


以下为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单细胞技术的最新发现,深化了对受精机制的理解:

1. 分子识别与信号传导


  • 柱头 - 花粉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柱头表面的 ** 受体样激酶(RLK)** 如 STIGMA-SPECIFIC PROTEIN 1(SP1)参与花粉识别,通过磷酸化信号调控花粉管萌发的起始。
  • 助细胞吸引信号的多样性:除经典的 LURE 肽外,拟南芥中发现助细胞还分泌小肽信号 RALF34,通过调控花粉管细胞壁的可塑性促进其进入胚囊。
  • 钙信号的动态调控:单细胞钙成像技术揭示,花粉管进入胚珠时,助细胞内钙浓度瞬时升高,触发花粉管破裂和精子释放,该过程由 ** 环核苷酸门控离子通道(CNGCs)** 介导。

2. 精子释放与细胞融合的机制


  • 花粉管 - 助细胞互作的分子开关:助细胞分泌的 **FILIFORM APPENDAGE PROTEIN 1(FAP1)** 与花粉管表面的受体结合,触发花粉管尖端破裂,释放精子。
  • 细胞融合的膜调控:精子与卵细胞 / 中央细胞的融合依赖于膜融合蛋白(如 SNAREs),例如拟南芥中卵细胞特异性表达的 SNARE 蛋白 SYA1 被证实参与精卵融合。

3. 多精入卵的防止(Polyspermy Block)


  • 传统认为被子植物通过透明带反应(如哺乳动物)防止多精入卵,但近年发现其机制更复杂:

    • 受精后,助细胞迅速退化,消除花粉管吸引信号(如 LURE 降解)。
    • 中央细胞受精后,通过细胞外基质重塑(如纤维素沉积)形成物理屏障,阻止后续花粉管进入。

  • 分子机制:拟南芥中发现FERONIA 受体激酶在受精后激活,通过调控活性氧(ROS)信号促进助细胞退化和胚囊封闭。

4. 受精后的表观遗传调控


  • 单细胞测序显示,受精后合子和胚乳中存在广泛的DNA 甲基化重编程,例如父源基因组在胚乳中经历主动去甲基化,可能与基因组印记(如胚乳中父源基因优先表达)相关。
  • 组蛋白修饰(如 H3K4 三甲基化、H3K27 三甲基化)在受精后动态变化,调控早期胚胎基因的时空表达。

三、技术革新推动的研究突破


  1. 活体显微成像技术:如光片荧光显微镜(Light-sheet fluorescence microscopy)实现了对拟南芥胚珠内受精过程的实时动态观察,分辨率达亚细胞水平,揭示了精子释放后运动轨迹的随机性。
  2. 单细胞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分离单个卵细胞、精子和中央细胞进行测序,鉴定出受精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如卵细胞中高表达的转录因子 WOX2)。
  3.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通过敲除助细胞特异性基因(如 MITOCHONDRIAL RETROGRADE REGULATOR 1, MRR1),发现其参与调控线粒体功能,影响花粉管吸引能力。

四、总结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在演化上高度保守,其核心步骤(花粉管生长、双受精事件)自发现以来未发生理论性颠覆。然而,2020 年代的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单细胞技术,进一步解析了信号识别、细胞融合、表观遗传等层面的精细调控机制,为作物育种(如克服杂交不亲和、优化胚乳发育)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研究可能聚焦于跨物种受精兼容性的分子基础、多倍体植物受精的特殊性,以及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对受精过程的影响。

如需具体文献或某类植物的特殊受精机制(如兰科、禾本科),可进一步补充说明!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