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佛山园林景观设计

2025 年佛山园林景观设计将围绕 “绿美佛山” 的核心目标,以科学绿化、文化传承、智慧赋能为三大主线,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景观体系。以下从政策导向、项目实践、技术创新和文化融合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政策导向:科学绿化与生态修复并重
- 规划引领与指标落地
根据《佛山市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方案》,2025 年佛山将实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 46.6%、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 90% 以上、乡土树种使用率 80% 以上的目标。通过 “生态公园 — 城市公园 — 社区公园 — 口袋公园” 四级体系建设,推动 “千园之城” 向 “一园之城” 转变。例如,南海区计划推进灯湖中轴滨江公园、映月湖二期等项目,通过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和边角地整理,提升绿地服务均衡性。
- 海绵城市与韧性建设
佛山作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2025 年将重点推进叠滘水乡、三山新城等示范片区建设,通过 “水文化 + 海绵” 模式传承岭南龙舟水乡特色。例如,文翰湖公园绿地改造工程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技术,实现年径流控制率达 85% 以上,同时结合智慧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排水系统运行状态,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二、项目实践:全龄友好与空间活化
- 社区公园与口袋公园
2025 年佛山将继续推进 “15 分钟生活圈” 建设,通过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等方式新增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例如,禅城区启动 “老城新绿” 全域绿美行动,利用桥下空间、闲置地块建设休闲公园,如魁奇路地铁站旁的 “桥底花园”,通过垂直绿化和艺术装置将消极空间转化为居民活动场所。
- 工业遗址与生态修复
针对工业遗产的改造,佛山将 “生态修复 + 文化活化” 作为主要策略。例如,新港码头改造项目保留原有工业设施,通过锈钢板铺装、集装箱艺术装置等元素,打造 “工业锈带” 到 “生活绣带” 的转型典范,同时引入咖啡吧、艺术展览等业态,形成 “生态码头” 新地标。
三、技术创新:智慧管护与低碳实践
- 智慧园林技术应用
桂城街道试点 “人机置换” 模式,引入无人扫地机、遥控剪草机、自走式绿篱修剪车等设备,劳动效率提升 3-5 倍。例如,无人扫地机可实现错峰作业,日均清扫面积达 7500 平方米;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和气象数据联动,节水率达 50% 以上。此外,佛山市开发古树名木智慧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古树健康状况,预警病虫害风险。
- 低碳材料与循环利用
在材料选择上,佛山推广透水混凝土、再生塑料等环保材料。例如,绿岛湖湿地公园采用再生骨料铺装园路,减少碳排放;“萌芽” 再生艺术装置利用园林废弃物树根创作雕塑,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同时,园林养护中推广有机堆肥技术,将修剪树枝、落叶转化为营养土,年减少垃圾填埋量约 1.2 万吨。
四、文化融合:岭南特色与现代演绎
- 传统园林元素创新
2025 年佛山园林设计将延续 “藏而不露、缩龙成寸” 的岭南传统,同时融入现代功能需求。例如,余荫山房的 “浣红跨绿廊桥” 元素被应用于南海人才振兴公园,通过廊桥串联水景与活动空间,既保留灰塑、满洲窗等传统工艺,又增设无障碍通道和儿童游乐设施。
- 广府文化场景营造
在灯湖中轴滨江公园设计中,奥雅股份团队以 “城 — 岸 — 滩 — 江” 空间序列为框架,结合龙舟文化打造滨水舞台,可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同时,通过岭南骑楼式观景台、蚝壳墙艺术装置等符号,强化地域文化标识。此外,祖庙街道的 “老城新绿” 项目将粤剧文化融入社区公园,设置戏台和曲艺长廊,实现 “文化 + 生态” 的双重价值。
五、未来展望
2025 年佛山园林景观设计将呈现 “生态化、智慧化、生活化” 三大趋势:
- 生态化:通过乡土树种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绵技术应用,构建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
- 智慧化:深化物联网、大数据在园林管护中的应用,推动 “数字孪生” 技术在公园规划中的实践。
- 生活化:以全龄友好为导向,拓展绿地复合功能,如建设共享农场、运动场地,提升市民参与度。
通过政策、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佛山正从 “工业大市” 向 “绿美之城” 转型,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 “佛山样本”。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2025年玫瑰花的其他特点
上一篇:2025年满天星一束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