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天的树阅读理解

以下是基于 2025 年秋季气候特征和文学意象设计的 “秋天的树” 阅读理解材料及解析,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思考,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主题:
一、阅读理解材料
文本一:《2025 年秋树观察笔记》
2025 年的秋天,气温较常年偏高 1-2℃,这使得成都平原的枫树推迟了两周落叶。我站在望江公园的银杏道上,发现往年此时已金黄满地的银杏叶,仍有半数挂在枝头。它们的边缘泛起焦黄色,像被岁月的画笔轻轻晕染,叶脉间却还残留着夏日的翠绿。
科学观察:植物学家指出,秋季气温偏高会延缓叶绿素分解,导致树叶变色期缩短。但枫树的花青素合成仍受昼夜温差影响,锦江畔的红枫在清晨薄雾中呈现出罕见的深紫红色,仿佛燃烧的余烬。
文学意象:徐志摩在《落叶》中写道:“深秋,落叶没有走远,它只是换了一种活法。”2025 年的秋树印证了这一点 —— 樟树的枯叶未落尽,新芽已在枝桠间萌发,生命的轮回在同一枝头悄然上演。
文本二:《秋树的智慧》
在青城山,我观察到一棵千年银杏。它的树皮布满。它的树皮布满沟壑,像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但树冠顶端的枝条却挂满金黄的扇形叶片,在风中簌簌作响。林业专家解释:“这棵树通过‘局部落叶’策略,优先保障顶端枝条的养分供应,以度过暖冬带来的水分蒸发压力。”
生态启示:2025 年全球变暖背景下,树木的适应性策略值得关注。例如,梧桐树通过提前落叶减少蒸腾,而桂花树则延长花期吸引传粉昆虫。这些现象揭示了自然生命的韧性。
二、阅读理解题目
(一)基础理解题
- 根据文本一,2025 年成都银杏叶变色延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秋季气温偏高延缓了叶绿素分解。
- 文本二中 “局部落叶” 策略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案:千年银杏保留顶端枝条的金黄叶片,优先保障其养分供应。
(二)文学赏析题
- 分析文本一中 “枫树的花青素合成仍受昼夜温差影响” 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将花青素合成比作受外界条件 “影响” 的生命体,生动表现出自然规律的微妙。
- 结合徐志摩的诗句,谈谈你对 “落叶只是换了一种活法” 的理解。
答案:落叶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养分回归土壤、新芽孕育的开始,体现了生命循环的哲学。
(三)科学探究题
- 根据文本一和气候预测,推测 2025 年暖秋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答案:
- 正面:延长光合作用时间,促进部分树种生长。
- 负面:打破落叶休眠规律,可能导致次年病虫害增加。
- 文本二中 “秋树的智慧” 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 生理适应:局部落叶减少水分流失。
- 生态策略:调整物候期应对气候变化。
(四)综合拓展题
- 对比《秋天的树》(赵丽宏)与本文的描写角度,分析二者的异同。
答案:
- 相同:均通过观察秋树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 不同:赵丽宏侧重人文抒情,本文结合科学观察与生态分析。
- 如果你是环保志愿者,如何利用本文信息向市民宣传树木保护?
答案:
- 强调树木在气候变化中的适应性,呼吁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 建议种植本土树种,如银杏、红枫,增强生态韧性。
三、解题思路与技巧
(一)自然科学类题目
- 策略:结合文本中的数据(如气温偏高 1-2℃)和科学原理(叶绿素分解、花青素合成),分析因果关系。
- 示例:回答 “银杏叶变色延迟” 时,需引用气候预测与植物学知识。
(二)文学赏析类题目
- 策略:识别修辞手法(拟人、比喻),联系上下文分析其对主题的强化作用。
- 示例:分析 “燃烧的余烬” 比喻,需结合红枫颜色与生命活力的象征意义。
(三)综合拓展类题目
- 策略:跨文本整合信息,如将气候预测与树木保护倡议结合,提出具体建议。
- 示例:宣传时可引用青城山银杏的 “局部落叶” 案例,说明树木的生存智慧。
四、延伸阅读推荐
- 科学视角:《2025 年秋叶变色指南》(史册号),了解不同树种的颜色变化规律。
- 文学视角:赵丽宏《秋天的树》,感受人文与自然的交融。
- ** 自然的交融。
- 实践活动:参与成都 “植此青绿” 义务植树活动,观察本地秋树的生长。
通过以上材料和题目,读者既能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又能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更能深入理解 2025 年秋天树木背后的生态启示与生命哲思。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2025年彼岸花是什么意思
上一篇:2025年女生喜欢养什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