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花知识

十字花科蔬菜黑胫病菌

时间:2025-01-20作者:admin分类:养花知识浏览:17评论:0

十字花科蔬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是一种对十字花科蔬菜危害较大的病原菌。

一、病原菌的分类地位

它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格孢腔菌目(Pleosporales)、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

菌丝体 :在植物组织内生长,无色或淡褐色,有隔。这些菌丝体可以在病株的茎、叶等部位蔓延,从细胞间隙或者通过侵入细胞来获取营养。

子囊壳 :一般在病残体上形成,黑色,球形或近球形。子囊壳的大小有一定差异,通常直径在 100 - 300 微米左右。其顶部有孔口,是子囊孢子释放的通道。

子囊和子囊孢子 :子囊呈棍棒状,内含 8 个子囊孢子,呈双列排列。子囊孢子无色,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约为 10 - 20 微米 ×3 - 6 微米,子囊孢子释放后可借助风雨等传播到健康植株上。

三、病害症状

苗期症状 :主要危害幼苗的茎基部和根部。发病初期,茎基部出现褐色至黑色的病斑,稍微凹陷。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环绕茎部,导致幼苗猝倒或者生长不良。根部也会出现腐烂现象,影响植株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成株期症状 :在叶片上,会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有时会有同心轮纹,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病斑上会产生黑色的小颗粒(即病原菌的子囊壳)。茎部症状较为明显,产生黑色的长条状病斑,上下扩展,可导致茎部开裂、髓部中空等情况。严重时,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发黄、枯萎,甚至整株死亡。

四、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种子传播 :病原菌可以潜伏在种子表面或者内部,随着种子的播种,病菌进入土壤,开始侵染幼苗。

土壤传播 :病残体留在土壤中,其中的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在适宜的条件下,病菌可以通过土壤接触或者土壤中的水分运动传播到健康植株的根部或者茎基部。

风雨传播 :子囊孢子成熟后,会从子囊壳中释放出来,借助风力和雨水飞溅,传播到周围的植株上,在植株表面合适的位置萌发,侵入植物组织,引起病害。

五、发病条件

温度和湿度 :病原菌在相对湿度较高(80% 以上)和温度适中(15 - 25℃)的环境下容易繁殖和侵染。连续的阴雨天气或者灌溉过多,造成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土壤类型和肥力 :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地块,病害发生较重。土壤肥力不足,尤其是缺乏钾肥等,会降低植株的抗病性,增加发病几率。

六、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轮作倒茬:避免十字花科蔬菜连作,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 3 - 4 年轮作,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

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病原菌在田间的残留量。

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性强的十字花科蔬菜品种,可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使用杀菌剂对种子进行处理,如用多菌灵等药剂拌种,可以杀死种子表面和内部的病原菌。

药剂喷雾:在发病初期,可选用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一般每隔 7 - 10 天喷一次,连续喷 2 - 3 次。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