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花知识

2025年赞美白荷花的古诗

时间:2025-04-28作者:admin分类:养花知识浏览:3评论:0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白荷花因其冰清玉洁的特质,常被诗人赋予超凡脱俗的象征意义。以下是几首经典的赞美白荷花的古诗,结合其文化背景与艺术特色,展现白荷花在文学中的独特魅力:

一、唐代:白荷初绽的诗意觉醒


2025年赞美白荷花的古诗

1. 白居易《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


此诗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所作。他在庐山东林寺偶遇三百株白荷花,被其 “银囊破”“玉盘倾” 的纯净姿态震撼,甚至认为 “红莲花虚得清净名”。白荷花在此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成为诗人仕途失意时的精神寄托。据记载,白居易后来将江南白莲引种至长安,推动了白荷花在北方的审美流行。

2. 陆龟蒙《白莲》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白莲》


晚唐诗人陆龟蒙以白荷花喻高洁之士。诗中 “素蘤”(白花)与 “别艳”(红莲)的对比,暗讽世俗对清雅之美的忽视。末句 “月晓风清欲堕时” 捕捉白莲凋零前的瞬间,将其孤独与坚韧凝练为永恒意象。此诗被评价为 “托物寓意,千载不衰”,成为白荷花文学的巅峰之作。

二、宋代:白荷审美的多元升华


1. 杨万里《瓶中红白二莲五首・其一》


白莲半菡未开时,看作红莲更不疑。
到得欲开浑别了,玉肤洗退淡臙脂。
——《瓶中红白二莲五首・其一》


杨万里观察瓶中白荷的变色过程:花苞时似红莲,绽放后褪为玉白。这种 “洗退淡臙脂” 的动态美,展现了白荷花从含蓄到纯净的蜕变,暗含对自然生命的细腻体察。

2. 王柏《白荷花》


玉娥独立正清寒,霜月溶溶照素冠。
昨夜姮娥堕玉簪,冯夷捧出碧波心。
——《白荷花》


宋代诗人王柏以神话意象描绘白荷:嫦娥遗落的玉簪化为白莲,水神冯夷捧出 “碧波心”。诗中 “素冠”“玉簪” 的洁白意象,将白荷花与仙界关联,强化了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3. 释居简《白荷花》


数畮澄漪不用耕,移根玉井不曾耘。
羽衣何处霓裳遍,翠盖参差踏水云。
——《白荷花》


此诗以禅意写白荷。“不用耕”“不曾耘” 强调其自然生长的特性,“羽衣霓裳” 则赋予白荷仙子般的飘逸。诗人将白荷花的高洁与佛教 “不染” 精神相融合,体现宋代文人对 “出世” 境界的追求。

三、白荷花的文化象征


1. 佛教圣花


白荷花在佛教中象征 “净土” 与 “觉悟”。如《无量寿经》描述西方极乐世界 “池中莲花大如车轮”,而白居易诗中 “东林寺白莲” 也与佛教修行相关。宋代王禹偁《咏白莲》“昨夜三更后,姮娥堕玉簪” 更以神话形式,将白荷与佛教 “清净心” 意象结合。

2. 君子人格


周敦颐《爱莲说》虽非诗歌,但其 “出淤泥而不染” 的名句深刻影响了白荷花的文学寓意。唐代李绅《重台莲》“自含秋雾贞姿洁,不竟春妖冶态秾”,宋代苏辙《菌萏轩》“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均以白荷喻君子品格。

四、白荷花的审美嬗变


  • 唐代:白荷花因稀有而被视为珍品,白居易、陆龟蒙的诗中充满对其 “孤高” 的赞美。
  • 宋代:农业发展与佛教盛行推动白荷审美普及,杨万里、王柏等人更注重其形态变化与文化隐喻。
  • 后世:白荷花成为文人 “独善其身” 的象征,如清代朱彝尊《倦寻芳・荷花》“冷香飞逐”,延续了这一传统。

结语


这些古诗不仅勾勒了白荷花的形神之美,更将其升华为精神境界的象征。从白居易的 “银囊玉盘” 到陆龟蒙的 “瑶池仙子”,从杨万里的 “玉肤洗退” 到王柏的 “嫦娥遗簪”,白荷花在诗人们的笔下,始终是超越世俗的永恒意象。正如唐代诗人武元衡所言:“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白荷花的存在,永远是对纯净与高洁的深情呼唤。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