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马齿苋还是马齿苋
是的,2025 年马齿苋仍然是马齿苋,其学名和常用俗名均未发生变化。从植物分类学、中医药应用到大众认知,这一名称的稳定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验证:
一、植物分类学的稳定性

马齿苋的学名 Portulaca oleracea L. 自 1753 年由林奈正式命名以来,已沿用近 300 年。根据最新的分类学研究(如 APG IV 系统),马齿苋属(Portulaca)仍属于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其分类地位未发生重大调整。尽管历史上曾有过一些同义词(如 Portulaca sativa),但 Portulaca oleracea 始终是全球公认的有效学名。
在 2025 年的最新文献中(如《中国植物志》电子版、国际植物名称索引 IPNI),马齿苋的学名仍保持不变。例如,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明确将其拉丁文学名标注为 Portulacae Herba,并列出了 “马齿草”“五行草” 等 20 余个传统别名,均未提及任何新名称或变更记录。
二、俗名体系的延续性
马齿苋在中文语境中的俗名丰富多样,包括 “马苋菜”“长命菜”“蚂蚁菜” 等,这些名称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已有数千年的使用历史。例如:
- “五行草”:因叶片青、茎梗赤、花黄、根白、种子黑的特征得名,最早记载于宋代《开宝本草》。
- “长命菜”:源于其耐旱易活的特性,明代《本草纲目》中已有相关描述。
- 地方特色名称:如广西壮医称其为 “碰北”(Byaekbeiz),云南部分地区称 “瓜子菜”,这些名称在 2025 年的地方医药文献中仍被沿用。
从搜索结果来看,2025 年发布的资料(如药通网、豆果美食)中,马齿苋的俗名体系与历史记载完全一致,未出现新的通用名称或更名现象。
三、应用领域的名称统一性
- 中医药领域:
-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明确将马齿苋列为法定中药材,其名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未发生变更。2025 年的临床指南(如《中医皮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仍推荐使用 “马齿苋” 作为标准名称。
- 壮医、藏医等民族医药体系中,马齿苋的名称也保持稳定。例如,广西中医药大学的教学资料中仍使用 “碰北” 作为壮药名,与 2024 年的记录一致。
- 食品与农业领域:
- 马齿苋作为可食用野菜,其名称在食品安全标准(如 GB 2763-2024)和农产品目录中未被修改。2025 年的农业技术文献(如《设施蔬菜栽培技术规程》)仍以 “马齿苋” 指代该物种。
- 国际市场上,马齿苋的英文名 “common purslane” 或西班牙语 “verdolaga” 也未出现更名情况,与学术文献中的名称完全一致。
四、名称稳定性的深层原因
- 分类学共识:
马齿苋是全球分布最广的植物之一,其分类地位经过多代植物学家的验证,学名变更需要国际植物分类学界的广泛共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学术界正在讨论其名称变更。
- 文化与传统的影响:
马齿苋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如 “长命菜” 的寓意与养生观念紧密结合,这种文化认同使得名称变更的可能性极低。2025 年的民俗研究(如《中国传统野菜文化考》)仍强调其传统名称的文化价值。
- 政策与法规的保障:
中国《中医药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规明确保护传统药用植物的名称,任何更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2025 年的政策文件中未提及相关调整计划。
五、可能的误解与澄清
- 名称混淆的可能性:
马齿苋科(Portulacaceae)包含多个属,如土人参属(Talinum)和露薇花属(Lewisia),但这些植物的名称与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有明确区分。例如,土人参的学名是 Talinum paniculatum,其别名 “土高丽参” 与马齿苋无关。
- 地方名称的多样性:
尽管不同地区对马齿苋有不同的俗称(如 “猪母菜”“蚂蚱菜”),但这些名称属于地域文化差异,并非官方或学术名称的变更。例如,药通网在 2025 年仍将 “蚂齿见”“马齿建” 等列为别名,而非新名称。
结论
无论是从植物分类学、中医药应用还是大众认知来看,马齿苋的名称在 2025 年都保持了高度稳定性。其学名 Portulaca oleracea 和常用俗名(如 “马齿苋”“长命菜”)均未发生变化,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名称体系仍将持续沿用。这种稳定性既是学术共识的体现,也是文化传统与法规保障的结果。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2025年哪里有沙地柏小苗
上一篇:2025年一句话形容百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