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沙漠里的草有哪些
2025 年沙漠中的草种既包含传统耐旱物种,也有近年来通过生态工程和育种技术培育的新品种,它们在防风固沙、改善土壤结构和促进生态恢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下从典型草种、新培育品种、区域分布和生态工程应用四个维度展开说明:
一、典型沙漠草种:传统耐旱先锋

- 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作为沙漠生态系统的标志性植物,骆驼刺凭借深达 15 米的根系在极端干旱环境中存活,其地上部分可固定流沙,地下部分通过根瘤菌改善土壤肥力。2025 年,骆驼刺仍是中国西北沙漠(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中亚干旱区的主要固沙植物。
- 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耐盐碱能力突出,在 pH 值 8.5 以上的土壤中仍能生长。其叶片细小、气孔密度低,水分蒸发量仅为普通植物的 1/3,常与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混播用于流动沙丘治理。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的 “光伏 + 沙打旺” 模式已实现发电与固沙的双重效益。
- 羊草(Leymus chinensis)
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其根系分泌的有机物质可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地上部分年产鲜草可达 3 吨 / 亩,是沙漠边缘畜牧业的重要饲料来源。2025 年,内蒙古 “三北” 工程计划推广羊草种植 50 万亩,占年度草种需求的 25%。
- 齿子草(短命菊,Orobanche cernua)
撒哈拉沙漠特有的 “速生型” 草本,从发芽到结果仅需 20 天。其种子可在沙层中休眠数十年,遇短暂降雨后迅速萌发,形成临时植被覆盖,减少地表风蚀。这种 “机会主义” 生存策略使其成为非洲干旱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培育草种:技术驱动的生态革新
- 哈素海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 'Hasuhai')
由蒙草集团历时 14 年驯化的乡土草种,耐盐碱(土壤含盐量≤0.8%)、抗风沙,鲜草产量达 3872 斤 / 亩,比原始种群提高 13.8%。2024 年通过审定后,已在敕勒川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中应用,预计 2025 年推广面积超 10 万亩,成为黄河 “几字弯” 攻坚战的主力草种。
- 沙漠改良型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DesertPro')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增强了耐盐性,在土壤电导率(EC)4 dS/m 的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其匍匐茎可快速覆盖地表,3 个月内植被盖度达 60%,被广泛用于沙漠公路两侧的绿化带建设。2025 年,新疆 “三北” 工程计划采购该草种 200 吨,占全区草种需求的 16%。
- 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新疆首个乡土草种基地(5000 亩)2024 年建成,选育的高抗性品种根系穿透力达 3 米,可在砾质荒漠生长。其纤维用于纺织,叶片制茶,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2025 年,罗布麻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推广种植,预计带动 2000 户牧民增收。
- 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2023 年在新疆且末县试验成功,80 亩示范田实现年固沙量 1.2 万吨。其根系密集,3 个月即可形成生物沙障,同时作为优质饲料,每亩可饲养 5 只羊。2025 年,新疆计划将狼尾草种植面积扩大至 5 万亩,配套发展 “草 - 畜” 循环经济。
三、区域分布与生态工程实践
- 中国西北沙漠
- 塔克拉玛干沙漠:以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主,配合滴灌技术,植被盖度从 2015 年的 1.2% 提升至 2025 年的 4.5%。
- 库布齐沙漠:采用 “沙柳沙障 + 羊草 + 沙打旺” 模式,2025 年计划治理 100 万亩,其中人工种草占比 30%,草种自给率达 85%。
- 非洲撒哈拉沙漠
- 边缘地带:中国援毛里塔尼亚项目推广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其 3 米深的根系可固土保水,年产鲜草 30 吨 / 亩,既解决饲草短缺,又阻止沙漠扩张。2025 年,该草种将在毛里塔尼亚推广至 3000 亩,并向周边国家辐射。
- 澳大利亚大沙漠
- 本土草种:采用 “混合播种” 技术,将本地三齿稃草(Triodia spp.)与引进的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结合,在年降水量 150mm 以下区域实现植被恢复,2025 年计划完成生态修复 50 万公顷。
四、技术支撑与未来趋势
- 草种繁育技术
国家林草局 2025 年计划建设 80 万亩草种基地,重点繁育羊草、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等乡土品种,目标实现生态修复用种国产率 75%。新疆、内蒙古等地已建成规模化良种扩繁基地,年产优质草种超 3 万吨。
- 智能监测与精准种植
宁夏盐池县试点 “无人机 + AI” 草种播撒系统,通过分析土壤湿度、风速等数据,实现草种精准投放,成活率提升至 85%。2025 年,该技术将在 “三北” 工程中推广,预计节省草种用量 40%。
- 气候变化适应性
中科院研究显示,积雪增加会促进一年生草本(如尖喙牻牛儿苗)根系生长,但抑制长营养期植物(如角果藜)。2025 年,科研团队将基于气候模型调整草种配比,在降雪增加区域优先种植短营养期物种。
总结
2025 年沙漠草种的选择呈现 “传统 + 创新” 双轨并行的特点:骆驼刺、羊草等经典物种仍是生态修复的基石,而哈素海野大麦、沙漠改良型狗牙根等新品种通过技术突破扩大了应用边界。未来,随着基因编辑、智能监测等技术的普及,沙漠草种将向 “高抗逆性、多功能化” 方向发展,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上一篇:2025年生命的种子是什么
上一篇:2025年蒲公英产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