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物的传播方式
植物病原物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气流传播

原理 :许多植物病原真菌的孢子体积小、重量轻,能够随着气流的流动而传播到较远的地方。例如,小麦锈病的夏孢子可以被气流带到几百公里甚至更远的地方,引发新的病害流行。
传播距离 :可近可远,近的可能在同一田块内传播,远的可以跨地区甚至跨国界传播,具体取决于气流的强度、高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
影响因素 :风速、风向、空气湿度、温度等气象条件对气流传播影响较大。一般来说,风速越大、空气湿度较低、温度适宜时,越有利于病原物的气流传播。
雨水传播
原理 :雨水在降落和流动过程中,能够溅起带有病原物的土壤颗粒、病残体等,使病原物随着雨滴的飞溅或水流的冲刷而传播。如白菜软腐病菌可通过雨水飞溅到白菜叶片上,从伤口侵入导致发病。
传播距离 :通常传播距离相对较短,一般在植株周围数米范围内,但在地势起伏较大、有地表径流的情况下,传播距离可能会更远。
影响因素 :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地形地貌等因素会影响雨水传播。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以及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方,更有利于病原物的雨水传播。
昆虫及其他介体传播
原理 :昆虫等介体在取食、活动过程中,会接触到病原物,然后将其携带到健康植物上,导致病害传播。如蚜虫可以传播多种植物病毒,在吸食带毒植株的汁液后,再取食健康植株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健康植株。
传播距离 :介体昆虫的飞行能力和活动范围决定了传播距离,有些昆虫飞行能力强,如飞虱,可传播到较远的地方;而一些昆虫活动范围相对较小,传播距离较近。
影响因素 :昆虫的种群数量、活动习性、植物的分布情况等都会影响介体传播。昆虫种群数量大、活动频繁,且植物种植密度大、分布集中时,介体传播病原物的几率就会增加。
土壤传播
原理 :病原物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和繁殖,通过土壤颗粒的移动、耕作活动等方式传播。如蔬菜根结线虫病,线虫在土壤中可借助土壤颗粒的移动、灌溉水等传播,也可通过农具、人畜活动等带到新的地块。
传播距离 :一般在局部范围内传播,但在大规模土壤搬运、灌溉水远距离输送等情况下,也可能传播到较远的地方。
影响因素 :土壤类型、土壤湿度、土壤温度、耕作制度等对土壤传播有影响。例如,在沙质土壤中,病原物可能更容易随着土壤颗粒的移动而传播;而在黏质土壤中,传播速度可能相对较慢。
人为传播
原理 :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如种苗调运、农事操作等,可能会无意识地将病原物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如在果树苗木的调运过程中,如果苗木携带了根癌病菌,就会随着苗木的运输将病菌传播到新的种植区域。
传播距离 :取决于人类活动的范围,可以是短距离的在同一果园或农田内传播,也可以是长距离的跨地区、跨国家传播。
影响因素 :人们对植物检疫的重视程度、农事操作的规范程度等是主要影响因素。如果检疫措施不严格,随意调运种苗、繁殖材料等,就很容易导致病原物的远距离传播。
植物自身传播
原理 :一些植物病原物可以在植物体内系统侵染,随着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病原物会传播到植物的各个部位。例如,苹果锈果类病毒可通过嫁接在苹果树体内传播,也可在开花时通过花粉传播到同一植株的其他花朵或果实上。
传播距离 :一般局限于植物个体内部或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之间,但在有性繁殖过程中,如果种子带菌,可能随着种子的传播而传播到较远的地方。
影响因素 :植物的生长速度、繁殖方式、病原物在植物体内的侵染能力等因素会影响自身传播。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的植物,病原物可能传播得更快、更广;而病原物在植物体内的侵染能力强,也有利于其在植物自身内部的传播。
上一篇:浙江农科院果树苗基地
上一篇:开业摆多少个花篮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