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花知识

玉米常见的病害有哪些

时间:2025-01-27作者:admin分类:养花知识浏览:22评论:0

玉米常见的病害有以下几种:

玉米大斑病

玉米常见的病害有哪些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枯黄。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发病适宜温度为 18-22℃,相对湿度 90% 以上。在玉米生长后期,若遇连阴雨天气,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易导致大斑病流行。

玉米小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病斑较小,椭圆形或近长方形,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有时有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至褐色。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黄。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发病适温为 26-29℃,相对湿度 80% 以上。高温多湿、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重。

玉米锈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和苞叶。初期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淡黄色小点,后突起形成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铁锈色夏孢子。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冬孢子堆,散出黑色冬孢子。

发病规律 :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北方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锈病发生,一般气温在 20-25℃,相对湿度 90% 左右时,易流行。

玉米纹枯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和果穗。叶鞘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后呈云纹状,边缘褐色,中央淡褐色至灰白色。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病残体上越冬。高温高湿是纹枯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一般玉米拔节期后,气温在 25-32℃,相对湿度 90% 以上,病害发展迅速。种植密度大、偏施氮肥、田间郁闭的田块发病重。

玉米茎腐病

症状 :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主要表现为全株青枯或黄枯,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易倒折。剖茎检查,可见髓部变褐,维管束呈丝状或海绵状。

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雨水、灌溉水、昆虫等传播。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尤其是在玉米生长后期,若遇暴雨后骤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暴发流行。

玉米丝黑穗病

症状 :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病株一般较矮,分蘖增多,果穗较短,基部粗大,不吐花丝,苞叶正常。剥开苞叶,可见果穗变为一包黑粉,内有许多丝状的维管束组织,即 “黑丝”。雄穗发病时,部分小花变为黑粉,花器变形,颖片增多、增大,不能形成雄蕊。

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或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土壤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时,有利于病菌侵染。连作地、土壤瘠薄、播种过深等因素,会加重病害发生。

玉米灰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淡褐色至黄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展为椭圆形至矩圆形灰色病斑,病斑中央灰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有灰色霉层。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气温在 18-25℃,相对湿度 80% 以上时,易流行。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和苞叶。病斑初为褪绿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病斑,中央苍白色、淡褐色至褐色,边缘有较宽的暗褐色环带,病斑外围有黄色晕圈。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玉米生长后期,若遇连续降雨,田间湿度大,易导致病害流行。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