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花技巧

安徽亳州花戏楼的简介

时间:2025-02-11作者:admin分类:养花技巧浏览:17评论:0

以下是安徽亳州花戏楼的详细简介:
基本概况
花戏楼又称山陕会馆,原名大关帝庙,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它是明清时期山西、陕西商人聚会的地方,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建成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乾隆年间又多次进行重修和扩建。2010年9月17日,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建筑特色

  • 整体布局:景区面积3163平方米,由戏楼、钟楼、鼓楼、座楼和关帝庙、张飞庙、岳王庙、火神庙、朱公书院组成。建筑群以中轴线对称布局,气势恢宏。
  • 三绝
    • 铁旗杆:花戏楼入口处左右两侧的铁旗杆每根重15吨,高16米多,旗杆分五节,每节分铸八卦蟠龙等图案,每根杆上还悬挂有24只玲珑的铁风铃,其铸造与竖立办法至今仍是个谜。
    • 砖雕:大关帝庙山门正面墙壁的砖雕属晋派微雕艺术,同时吸纳了徽派精巧玲珑、刀法严谨的雕刻工艺。在寥寥数十平方米的水磨砖上,雕有52幅作品,共雕人物115个,禽鸟33只,走兽67只,组成《李娘娘住寒窑》《三顾茅庐》《白蛇传》等各幕戏曲故事和民间典故。
    • 木雕:花戏楼戏台上方的藻井中有彩绘九幅,抱柱之间有两重大枋,枋上垂莲悬狮,隔成两段或三段,每段都是大木透雕,层次非常分明。木雕的内容主要是三国戏文十八出,如《长坂坡》《割须弃袍》《七擒孟获》等,虽历经岁月风霜却仍色彩艳丽。


主要建筑
  • 戏楼:座南面北,舞台前伸,形如“凸”状,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铺饰,金碧辉煌。舞台用六根立柱顶立,檐角之下立方柱六根,柱础雕有故事图案。舞台正中屏风透雕二龙戏珠,上悬匾额曰“清歌妙舞”,中间上下场门有二额“想当然”“莫须有”。台前悬挂木对联曰“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
  • 大关帝庙:坐北面南,建筑面积3163.1平方米,院内以大殿为主建筑,戏楼辅衬,坐楼建于两侧,供看戏饮筵用。大殿分前后殿,前殿券棚是五架结构,雕绘富丽堂皇,是观戏所用,后殿又分前后两部,是敬关公的所在。
  • 岳武穆王庙:即岳飞庙,位于花戏楼东侧,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康熙年间所建。有山门崇楼一间,大殿三间,殿内泥塑岳飞及牛皋、张宪等名将像,院内正中放有秦桧夫妇石雕像,面对大殿岳飞等人,常年跪于露天之中。
  • 朱公书院:位于亳州市花戏楼东侧,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是亳州人为纪念康熙年间亳州知州朱之琏的德政而修建的生祠,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

价值意义
  • 历史价值:花戏楼是明清时期山西、陕西商人在亳州活动的重要见证,反映了当时的商业发展和经济交流情况,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商业史、经济史具有重要价值。
  • 艺术价值:其砖雕、木雕、彩绘等装饰艺术精美绝伦,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杰作,对研究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文化价值:花戏楼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常上演各种戏剧表演,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传播以及地方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