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殖泥鳅的方法
稻田养殖泥鳅是一种生态高效的养殖模式,以下是其主要方法:
稻田选择与改造
- 稻田选择:
要挑选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且无污染的稻田,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稻田的面积大小可根据实际养殖规模和操作便利性来定,一般以几亩到十几亩为宜。 - 田埂加固:
将田埂加高至0.5-0.6米左右,埂顶宽0.4-0.5米,并且要夯实,防止泥鳅逃跑以及在雨水季节出现田埂垮塌的情况。 - 开挖鱼沟和鱼溜:
在稻田内开挖“田”字或“井”字形的鱼沟,沟宽、深一般在0.4-0.5米左右;鱼溜(也叫鱼坑)可设置在稻田的进水口附近等位置,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5%-10%,深度0.8-1米,方便泥鳅在稻田排水时栖息以及高温、施药等特殊情况下躲避。 - 安装防逃设施:
在稻田的四周设置防逃网,一般采用塑料网片等材料,网高0.6-0.8米,埋入地下0.2-0.3米,防止泥鳅越过田埂逃窜。进排水口也要用密眼网片拦住,避免泥鳅随水流进出。
鳅种放养
- 鳅种选择:
挑选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鳅种。鳅种规格一般以每千克80-100尾左右为宜,这样的鳅种适应能力相对较强,成活率较高。 - 放养时间:
通常在水稻插秧后10-15天左右放养鳅种,此时稻田的环境相对稳定,有利于泥鳅生长。 - 放养密度:
每亩稻田放养鳅种1.5-2万尾左右,如果稻田条件较好、有充足的饵料等,可适当增加放养量,但也不宜过多,避免影响泥鳅生长和水质。
饵料投喂
- 饵料种类: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蚯蚓、蝇蛆、豆饼、麦麸等。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在30%-35%左右较为合适。 - 投喂方法:
按照“四定”原则投喂,即定时,每天投喂2-3次,上午、下午或傍晚各一次;定量,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天气、水质等情况合理确定投喂量,一般以投喂后2-3小时内吃完为宜;定质,保证饵料的新鲜、适口和营养全面;定位,在固定的位置进行投喂,比如在鱼溜边设置投喂点,便于泥鳅集中摄食和观察泥鳅的摄食情况。
日常管理
- 水质管理:
保持稻田水质清新,定期换水,一般每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稻田总水量的1/4-1/3。同时要注意调节水体的酸碱度,使其保持在pH值7-8左右的适宜范围,可通过定期检测水质来把控。 - 稻田巡查:
每天要巡查稻田,查看田埂是否有渗漏、垮塌情况,防逃设施是否完好,观察泥鳅的活动、摄食情况以及有无病害发生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水稻管理:
按照水稻的种植要求进行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等操作,但在用药时要选择对泥鳅毒性低的农药,并且严格控制用药量和施药方法,尽量采用喷雾等方式,避免农药落入水中对泥鳅造成伤害。
病害防治
- 预防为主:
做好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对稻田和鱼沟、鱼溜进行消毒,可选用生石灰等消毒剂,在放养鳅种前进行彻底消毒处理;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良好的水质,增强泥鳅的体质,提高其抗病能力。 - 病害治疗:
常见的泥鳅病害有肠炎病、赤皮病等,一旦发现病鳅,要及时诊断病因,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肠炎病可投喂拌有大蒜素等药物的饵料,同时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
捕捞收获
- 捕捞时间:
一般在水稻收割后,根据泥鳅的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捕捞,通常泥鳅养殖几个月后达到上市规格即可捕捞。 - 捕捞方法:
可采用地笼捕捞,将地笼放置在鱼沟、鱼溜中,傍晚放置,第二天清晨收取;也可以通过排水后进行人工捕捉等方式收获泥鳅。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