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
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孢子体结构
- 根:通常为不定根,主根不发育,须根状,吸收能力较强,极少数原始种类仅具假根。不定根从茎或叶或老根上长出,能扩大植物的根系,起到固定植物体以及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作用。
- 茎:多数为根状茎,少数为直立的地上茎。根状茎是地下水平生长、具有节间和鳞片的茎,呈匍匐状或直立状,通常为纤维状或肉质状,上面生长着许多细小的根。原始类群的茎无毛和鳞片,进化类群常有毛而无鳞片,高等蕨类具鳞片。
- 叶
- 类型:按起源及形态特征可分为小型叶和大型叶;按叶的功能可分为营养叶(不育叶)和孢子叶(能育叶),营养叶仅进行光合作用,孢子叶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
- 形态:一般较大,多为羽状复叶或单叶,幼叶通常拳卷,长大后伸展平直。叶片上有明显的叶脉,叶脉是叶片内部的导管系统,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可分为主脉和次级脉,主脉是最大的叶脉,沿着叶片的中央部分延伸,次级脉从主脉分叉出来,将叶片分割成更小的区域。
- 维管组织:蕨类植物体内维管组织分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中柱,主要有原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和散状中柱等。维管组织中的木质部含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管胞或导管,韧皮部中含有运输养料的筛胞或筛管,有助于蕨类植物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进行水分和养分的运输。
- 孢子囊和孢子
- 孢子囊:是蕨类孢子体上产生孢子的多细胞无性生殖器官,其发育、着生方式、形态与结构都是鉴别蕨类植物的重要特征。可分为厚孢子囊和薄孢子囊,厚孢子囊由孢子叶的一群原始细胞发育产生,成熟时常具多层囊壁,孢子囊较大,孢子较多,属较原始类型;薄孢子囊由孢子叶上一个原始细胞发育产生,成熟时仅有1层囊壁,属较进化类型。小型叶类型蕨类的孢子囊单生于孢子叶近轴面的叶腋或基部,大型叶蕨类的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背面、边缘或集生于特化的孢子叶上。
- 孢子:蕨类植物的孢子都是在孢子囊中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单倍体单细胞结构,其形状、大小和结构因种类而异。绝大多数蕨类同一植株产生形态大小相同的孢子,称孢子同型或同型孢子;部分蕨类同一植株有大、小两种孢子囊,大孢子囊产生大而少的大孢子,小孢子囊产生小而多的小孢子,称孢子异型。形态上可分为二面型孢子(肾型、单裂缝、两侧对称)和四面型孢子(圆形或钝三角形、三裂缝、辐射对称)。
- 配子体:又称原叶体,无根、茎、叶分化,具单细胞假根。异养型配子体埋于地下,从共生的真菌获得营养;光合自养型配子体能独立生活,绝大多数蕨类的配子体为绿色,具背腹性,能独立生活,其上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分别产生卵细胞和精子。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