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花知识

中药花类品种有哪些

时间:2025-02-20作者:admin分类:养花知识浏览:14评论:0

中药花类品种繁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品种:

  1.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密被短柔毛。气清香,味淡、微苦。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常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病症。
  2. 菊花:为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等。菊花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等。
  3. 玫瑰花:为蔷薇科植物玫瑰的干燥花蕾。略呈半球形或不规则团状,直径1-2.5cm。花托半球形,与花萼基部合生;萼片5,披针形,黄绿色或棕绿色,被有细柔毛;花瓣多皱缩,展平后宽卵形,呈覆瓦状排列,紫红色,有的黄棕色;雄蕊多数,黄褐色。体轻,质脆。气芳香浓郁,味微苦涩。具有行气解郁、和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肝胃气痛、食少呕恶、月经不调、跌扑伤痛等。
  4. 月季花:为蔷薇科植物月季的干燥花。呈类球形,直径1.5-2.5cm。花托长圆形,萼片5,暗绿色,先端尾尖;花瓣呈覆瓦状排列,有的散落,长圆形,紫红色或淡紫红色;雄蕊多数,黄色。体轻,质脆。气清香,味淡、微苦。具有活血调经、疏肝解郁的作用,可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
  5. 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为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长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呈狭条形,长5-8mm;雄蕊5,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柱头长圆柱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常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扑损伤、疮疡肿痛等。
  6. 西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呈线形,三分枝,长约3cm。暗红色,上部较宽而略扁平,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时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体轻,质松软,无油润光泽,干燥后质脆易断。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的作用,可用于经闭症瘕、产后瘀阻、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等。
  7. 槐花: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槐花呈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黄绿色,先端5浅裂;花瓣5,黄色或黄白色,1片较大,近圆形,先端微凹,其余4片长圆形。雄蕊10,其中9个基部连合,花丝细长。雌蕊圆柱形,弯曲。体轻。气微,味微苦。槐米呈卵形或椭圆形,长2-6mm,直径约2mm。花萼下部有数条纵纹。萼的上方为黄白色未开放的花瓣。花梗细小。体轻,手捻即碎。气微,味微苦。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效,常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等。
  8. 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干燥头状花序。呈扁球形,直径1-2cm。总苞由多数苞片组成,呈覆瓦状排列,苞片披针形或条形,灰黄色,长4-11mm;总苞基部有时残留花梗,花梗表面有浅纵沟,密被白色茸毛。舌状花1列,黄色,长约1cm,多卷曲,常脱落,先端3齿裂;管状花多数,棕黄色,长约5mm,先端5齿裂;子房顶端有多数白色冠毛,长5-6mm。有的可见椭圆形小瘦果。体轻,易散碎。气微,味微苦。具有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的作用,可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等。

此外,还有款冬花、合欢花、丁香、辛夷等花类中药,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在使用时需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