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大招风的原理
树大招风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理:

受力面积因素
树木越大,其树冠的展开面积往往就越大。当风吹过来时,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成正比(根据压强公式的变形公式F=PS,F表示压力,也就是这里风施加的力,P是压强,S是受力面积)。大树有着广阔的树冠,相比矮小的树木,能接触到更多的气流,也就有更大的受力面积,所以风施加在大树上的力相对更大,更容易受到风的影响,感觉“招风”。
高度因素
通常树长得高大意味着其高度较高,离地面越远的地方,风速往往越大。在近地面层,由于地面的摩擦作用等影响,风速相对较小;而随着高度增加,空气流动受到的阻碍减少,风速不断增大。大树的高处树冠处于风速相对较大的区域,要承受比矮树更大的风力,例如在空旷田野里的高大树木,高处所经受的强风冲击明显比周边低矮的灌木丛强烈得多。
稳定性因素
大树虽然扎根地下,但随着树木不断生长变高大,其整体重心也会升高,而物体的重心越高,稳定性相对就越差。当受到风力作用时,较高的重心容易使大树产生较大幅度的摇晃,这种摇晃一方面更容易让我们直观地感觉到风对它的影响,另一方面,过度的摇晃可能导致根系与土壤之间的附着力受到挑战,如果风力持续且较大,就有可能破坏根系的固着作用,使大树出现倾倒等危险情况,进一步体现出“树大招风”的现象。
所以综合来看,由于大树有着较大的受力面积、处于风速较大的高处以及自身稳定性随高度增加而变差等原因,导致其更容易受到风的影响,也就有了“树大招风”的说法。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