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的结构特点
蕨类植物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孢子体结构
- 根:通常为不定根,着生在根状茎上,能够深入土壤,起到固定植株以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
- 茎:大多为根状茎,横走或直立,少数为地上气生茎。根状茎有储存营养物质的功能,同时也能进行无性繁殖,如产生新的芽和根。低等种类的蕨类植物具有地上气生茎。
- 叶
- 类型多样:叶可分为单叶和复叶。从形态上还可分为小型叶和大型叶,低等类群多为小型叶,无叶隙和叶柄,仅有一条不分枝的叶脉;进化类群多为大型叶,有叶隙和叶柄,叶脉多分枝。
- 功能分化:有孢子叶(能育叶)和营养叶(不育叶)之分,孢子叶能产生孢子囊和孢子,用于繁殖;营养叶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同一植株上的叶若无明显分化,则兼有生殖和营养的功能,这类叶称为“同型叶”;若生殖功能叶片与营养功能叶片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则称为“异型叶”。
维管系统
具有维管组织,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木质部主要由管胞组成,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韧皮部主要由筛胞组成,负责运输有机物质。维管系统的出现使蕨类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陆地生活,将水分和养分从根部运输到地上部分,同时也能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运输到其他部位。
孢子囊和孢子
- 孢子囊:由囊柄、囊蒴和里面的孢子组成,绝大多数的囊蒴由环带、囊壁和裂口组成。不同的蕨类植物有不同的孢子囊着生方式,或着生于枝之顶端,或着生于孢子叶叶腋,或着生于孢子叶边缘,或聚生于枝顶形成孢子叶球。
- 孢子:孢子囊中的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孢子。多数种类孢子形态大小一致,称为同型孢子;少数由大小孢子囊产生大小孢子,称为异型孢子,大孢子发育成雌配子体,小孢子发育成雄配子体。
配子体结构
配子体的形态极为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为不分化的叶状体、块状体或分叉的丝状体等,体型微小,一般只有几毫米。虽无根的分化,但具有单细胞假根,多含有叶绿素,能独立生活,但生活期短。雌雄同株或异株,雌雄同株配子体具有颈卵器和精子器,由同型孢子发育而来;雌雄异株配子体由异型孢子发育而来,结构相对简单,颈卵器产生于雌配子体,精子器则产生于雄配子体。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