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白芨的种植技术
林下种植白芨是一种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和生态环境的种植方式,以下是林下白芨种植技术的详细介绍:
林地选择
- 光照条件:白芨喜阴湿环境,要选择郁闭度在0.7-0.9之间的林地,如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白芨生长不良。
- 土壤要求:白芨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且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或腐殖土上。林地的土壤pH值应保持在5.5-7.5之间。
- 水源条件:种植地附近要有充足且清洁的水源,以便在干旱时期进行灌溉,同时要保证排水良好,避免积水导致白芨块茎腐烂。
种植前准备
- 整地:在种植前3-4周,清除林内的杂草、枯枝落叶及其他杂物,然后对土壤进行深翻,深度以20-25厘米为宜,翻耕后让土壤充分风化。
- 施肥:结合整地,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公斤、过磷酸钙50-100公斤,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拌匀,以提高土壤肥力。
- 作畦:根据林地实际情况作畦,畦面宽1-1.2米,畦高15-20厘米,畦沟宽30-40厘米,以利于排水和管理。
种苗选择与处理
- 种苗选择:选择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生长健壮、具有2-3个芽的白芨块茎作为种苗。
- 种苗处理:将选好的种苗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浸泡10-15分钟,捞出晾干后即可种植。
种植方法
- 种植时间:白芨一般在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种植为宜,此时气温和土壤湿度适宜,有利于白芨种苗的生根和发芽。
- 种植密度:根据林地的肥力和白芨品种的不同,种植密度一般为每亩8000-12000株。株行距可控制在20厘米×25厘米或25厘米×30厘米。
- 种植深度:在畦面上按预定的株行距挖种植穴,深度以8-10厘米为宜。将白芨种苗芽眼向上放入种植穴中,然后覆盖3-5厘米厚的细土,轻轻压实。
田间管理
- 中耕除草:白芨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一般每年进行3-4次。中耕深度以3-5厘米为宜,避免伤及白芨的根系和块茎。
- 追肥:白芨是喜肥植物,生长期间需要多次追肥。一般在每年的4-9月,每月追施一次稀薄的液肥,如腐熟的饼肥水或0.3%-0.5%的尿素溶液。
- 水分管理:白芨喜湿润环境,但不耐积水。在干旱季节,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在雨季,要及时排除积水,防止白芨块茎腐烂。
- 病虫害防治:白芨的主要病害有根腐病、叶斑病等,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蛴螬等。防治病虫害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如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体等。
采收与加工
- 采收时间:白芨一般在种植后3-4年即可采收。采收时间以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为宜,此时白芨块茎中有效成分含量最高。
- 采收方法:采收时,先割去地上部分的茎叶,然后用锄头或采挖机小心地将白芨块茎挖出,尽量避免损伤块茎。
- 加工方法:将采挖的白芨块茎洗净,除去须根,然后放入开水中煮5-10分钟,至块茎内无白心时捞出,晒干或烘干。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