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朵花儿名叫马兰
“有一朵花儿名叫马兰”通常指的是马兰花,不过在很多语境中,它被用来指代马兰基地以及象征“马兰人”的精神,以下是具体介绍:
马兰花
- 植物特征:马兰花又名马蔺、马莲,是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状茎粗壮,木质,有多数须根。叶基生,坚韧,灰绿色,条形或狭剑形,长约50厘米,宽4-6毫米,顶端渐尖,基部鞘状,带红紫色,无明显的中脉。花为浅蓝色、蓝色或蓝紫色,花被上有较深色的条纹,直径5-6厘米;花梗长4-7厘米,苞片3-5枚,草质,绿色,边缘白色,披针形,长4.5-10厘米,内包含有2-4朵花;花被管甚短,长约3毫米,外花被裂片倒披针形,长4.5-6.5厘米,宽0.8-1.2厘米,顶端钝或急尖,爪部楔形,内花被裂片狭倒披针形,长4.2-4.5厘米,宽5-7毫米,爪部狭楔形;雄蕊长2.5-3.2厘米,花药黄色,花丝白色;子房纺锤形,长3-4.5厘米。蒴果长椭圆状柱形,长4-6厘米,直径1-1.4厘米,有6条明显的肋,顶端有短喙;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棕褐色,略有光泽。植物马兰花
- 生长习性:马兰花耐盐碱、耐践踏,根系发达,生命力顽强,能在干旱、寒冷的环境中生长,常分布于中国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的草原、荒地、山坡草丛、盐碱草甸中。
马兰基地
- 地理位置:马兰基地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在罗布泊的西端,主要由博斯腾湖附近的红山核武器科研中心、罗布泊深处的核试验区以及天山脚下的生活区三部分组成。
- 历史意义:马兰基地是我国第一个核试验基地,又称“21试验训练基地”。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马兰基地爆炸成功,“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在32年间,中国在马兰基地共计实施了45次核试验,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核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兰人”与“马兰精神”
- “马兰人”:为了我国的“两弹”事业,无数科研人员、官兵、工人等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马兰基地,他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被统称为“马兰人”。其中包括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郭永怀等众多两弹元勋,以及无数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后勤人员等。
- “马兰精神”:“马兰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无私奉献,形成了伟大的“马兰精神”,即“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高尚精神,他们用青春、智慧和热血,在大漠戈壁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我国的国防事业筑起了坚实的盾牌。
相关文艺作品
- 《马兰谣》:由阎肃、贺东久作词,印青作曲,彭丽媛演唱的歌曲《马兰谣》,以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赞美了“马兰人”的奉献精神。此外,毛阿敏也演唱过《马兰谣》,李丹阳演唱过《马兰啊马兰》。
- 《我是马兰人》: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我是马兰人》,讲述了为我国“两弹”事业投身大漠、奋斗在新疆马兰的众多平凡而伟大的人物故事,有助于读者更深入了解那段峥嵘岁月里的感人故事,弘扬了马兰精神。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