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科植物的主要特征
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进化程度较高的类群,有着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下是其主要特征:
形态特征
- 茎:形态多样,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如天麻具有块茎,可储存营养物质,以适应腐生生活;附生种类常有肉质假鳞茎,如石斛属植物,假鳞茎能储存水分和养分,有助于植株在附生环境中生存。
- 叶:叶基生或茎生,叶片形态丰富,有带形、卵形等,如兰属植物多为带状叶,兜兰属植物叶片多为卵形。叶片质地多样,有草质、革质和厚革质之分,地生兰的叶片质地一般较薄,如蕙兰,多为草质;附生兰的叶片质地较厚,如硬叶兰,为厚革质。
- 花
- 花的排列: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如蝴蝶兰通常为总状花序,花朵依次排列在花葶上。
- 花被片:花被片6枚,排列成2轮,外轮3枚为萼片,花瓣状,离生或部分合生;内轮3枚花被片,两侧的两片为花瓣,中央1片特化为唇瓣,唇瓣形态复杂,色彩丰富,是兰科植物花中最显著的结构之一。
- 合蕊柱:雄蕊1或2个,与花柱、柱头愈合为合蕊柱,这是兰科植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合蕊柱将雄、雌蕊的功能集于一体,有利于花粉的传递和受精过程。
- 花粉块:花粉通常粘合成花粉团,其一端常变成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蕊喙的一部分变成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成花粉块,便于昆虫等传粉者携带和传播花粉。
- 果实与种子: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多而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生长习性与生态特征
- 生长方式:主要有地生、附生和腐生三种方式。地生兰生长在地面土壤中,如兰属的春兰、蕙兰等;附生兰附着在树干、岩石等物体上生长,利用空气中的水分和养分以及附着物体表面的少量腐殖质生存,如万代兰属、石斛属的一些种类;腐生兰则依靠分解腐烂的有机物获取营养,如天麻。
- 生态环境:兰科植物多生长在湿润、温暖、有散射光且排水良好的地方,不同种类对水分、温度、遮荫等环境要求不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兰科植物种类丰富,如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大量的附生兰;而在温带地区,以地生兰居多。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