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草如何种植
紫花苜蓿草的种植方法如下:
选地与整地
- 选地:紫花苜蓿草适应性较强,但为了获得高产,最好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中性或微碱性的沙壤土或壤土。同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且尽量选择远离污染源、交通便利的地块。
- 整地:种植前需要对土地进行深耕,深度一般在25-30厘米左右,以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深耕后进行细耙,使土壤细碎、平整,清除杂草、残茬等杂物,为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对于杂草较多的地块,可在整地前10-15天喷施草甘膦等灭生性除草剂进行除草。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 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种植目的选择适宜的紫花苜蓿品种。如在北方寒冷地区,可选择抗寒能力强的“金皇后”等品种;在南方温暖湿润地区,可选用“赛迪”等耐湿品种。
- 种子处理
- 清选: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清选,去除杂质、瘪粒和破损粒,提高种子的纯净度和发芽率。
- 硬实处理:紫花苜蓿种子存在一定比例的硬实种子,可采用机械摩擦或用浓硫酸处理15-2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等方法,破除硬实,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 接种根瘤菌:对于从未种植过紫花苜蓿的地块,播种前可进行根瘤菌接种,将根瘤菌剂与种子充分混合,使种子表面均匀附着根瘤菌,有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固氮能力和生长性能。
播种
- 播种时间:春播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当土壤温度稳定在5℃以上时即可播种;秋播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此时土壤墒情较好,温度适宜,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且杂草生长相对较弱。
- 播种量:一般每亩播种量为1-1.5公斤,根据种子质量和土壤肥力等情况可适当调整。
- 播种方式
- 条播:行距一般为30-40厘米,便于中耕除草和田间管理。播种深度为2-3厘米,播后覆土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 撒播: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整好的土地上,然后用耙子浅耙覆土,覆土厚度1-2厘米,撒播后也要进行镇压。
田间管理
- 施肥
- 基肥:在播种前结合整地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腐熟的农家肥每亩施2000-3000公斤,同时可配合施入过磷酸钙30-5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
- 追肥:每次刈割后要及时追肥,以氮肥为主,配合适量的磷、钾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过磷酸钙10-15公斤、硫酸钾5公斤。
- 灌溉与排水:紫花苜蓿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不耐涝。一般在干旱季节每隔7-10天灌溉一次,每次灌水量以湿透土层20-30厘米为宜。在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发生涝灾。
- 病虫害防治
- 病害: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白粉病等,可通过合理密植、加强田间通风透光、控制田间湿度等措施预防。发病初期可选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
- 虫害:主要害虫有蚜虫、蓟马等,可采用防虫网、悬挂黄板等物理方法防治,也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
刈割与利用
- 刈割时间:一般在初花期至盛花期进行刈割,此时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和产量都较高。
- 刈割高度:留茬高度一般为5-7厘米,过低会影响苜蓿的再生能力,过高则会降低产量和品质。
- 利用方式:紫花苜蓿可鲜喂、青贮或制成干草。鲜喂时要注意适量,避免牲畜因采食过多而发生瘤胃酸中毒等疾病。青贮时要将苜蓿切碎,控制好水分含量,一般在65%-75%之间,然后装入青贮窖或青贮袋中密封保存。制成干草时,要选择晴朗的天气刈割,刈割后晾晒2-3天,待水分含量降至15%-18%时即可打捆储存。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