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的养殖方法技术
蛤蟆一般指蟾蜍,以下是蛤蟆的养殖方法技术:
养殖场建设
- 场地选择: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地势平坦的地方建养殖场。养殖场周围最好有丰富的昆虫资源,以满足蛤蟆的食物需求,同时要远离公路、工厂等嘈杂和污染严重的区域。
- 养殖池搭建
- 产卵池:用于蛤蟆产卵繁殖,面积一般为2-3平方米,水深保持在20-30厘米,池底要平坦,可铺一些柔软的水草,为蛤蟆提供产卵的附着物。
- 蝌蚪池:用于培育蝌蚪,面积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一般为5-10平方米,水深30-50厘米。池底要有一定的坡度,以便于排水和捕捞蝌蚪。
- 成蟾池:用于养殖成年蛤蟆,面积可较大,每平方米可养殖10-15只。池深一般为0.8-1米,水深保持在0.3-0.5米,池底可铺一些泥沙和石块,模拟自然环境。
蛤蟆苗种选择与投放
- 苗种选择:选择健康、无病、无伤、活力强的蛤蟆苗种。野生蛤蟆苗种在捕捉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伤,且可能携带病菌,建议选择人工繁殖的苗种。
- 投放密度
- 蝌蚪:刚孵化出的蝌蚪每平方米可投放2000-3000尾,随着蝌蚪的生长,逐渐降低密度。
- 幼蟾:幼蟾期每平方米投放50-100只。
- 成蟾:成年蛤蟆每平方米投放10-15只。
饲料管理
- 蝌蚪期:蝌蚪孵化后3-5天开始摄食,初期以卵膜、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可适当投喂一些豆浆、蛋黄等。随着蝌蚪的生长,可逐渐投喂一些麦麸、米糠、蔬菜叶等植物性饲料,也可投喂一些鱼粉、蚕蛹粉等动物性饲料。
- 幼蟾期:幼蟾主要以昆虫为食,可在养殖场内安装黑光灯,诱捕昆虫供幼蟾捕食。同时,也可投喂一些黄粉虫、蝇蛆等人工养殖的昆虫。
- 成蟾期:成年蛤蟆的食物来源主要是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除了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外,还可人工养殖蚯蚓、蜗牛等作为补充饲料。
日常管理
- 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无污染,pH值在7-8之间。根据水质情况及时换水,蝌蚪池每周换水1-2次,成蟾池每2-3天换水一次。
- 温度与湿度控制:蛤蟆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6-28℃,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要采取相应的降温或保暖措施。同时,要保持养殖环境的湿度,可通过在养殖场内设置喷雾装置或定期洒水来增加空气湿度。
- 疾病防治:定期对养殖池、工具等进行消毒,可使用漂白粉、生石灰等消毒剂。观察蛤蟆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常见的蛤蟆疾病有腐皮病、红腿病等,可采用药物浸泡、投喂药饵等方法进行治疗。
- 防逃与防敌害:检查防逃设施是否完好,及时修补漏洞和损坏的地方。在养殖场周围设置防护网,防止蛇、鼠、鸟等敌害进入。
繁殖管理
- 种蟾选择:选择体质健壮、发育良好、无病无伤、体重在50克以上的成年蛤蟆作为种蟾。种蟾的年龄一般为2-3年,雌雄比例为1:1。
- 繁殖环境:在繁殖季节,要为种蟾提供适宜的繁殖环境。保持产卵池的水温在18-24℃,水质清洁,水中可放置一些水草,供种蟾产卵和蝌蚪附着。
- 产卵与孵化:蛤蟆一般在春季或秋季产卵,产卵后要及时将卵块收集到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池的水温要保持在20-25℃,经过3-5天即可孵化出蝌蚪。
以上是蛤蟆养殖的基本方法技术,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管理,以提高养殖效益。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