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花技巧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时间:2025-03-11作者:admin分类:养花技巧浏览:23评论:0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是植物分类学中用于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和归类的体系,以下是几个主要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

  • 提出时间与人物:由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H.G.A.Engler)和柏兰特(K.A.E.Prantl)于189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中发表。
  • 主要观点: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单性的孢子叶球演化而来,原始性状是单性花、无花瓣、风媒传粉等,把无花瓣、单性、木本、风媒传粉等特征的植物视为原始类群,而把有花瓣、两性、虫媒传粉等视为进化特征。
  • 系统特点: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将植物界分为13门,被子植物是第13门中的一个亚门,即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在被子植物亚门中,又根据花的结构等特征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双子叶植物纲在前,单子叶植物纲在后,共包括62目344科。
  • 应用情况:在分类学发展的早期被广泛应用,对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植物志和分类学著作曾采用该系统。

哈钦松系统
  • 提出时间与人物:英国植物学家哈钦松(J.Hutchinson)于1926-1934年在《有花植物科志》中提出。
  • 主要观点:认为被子植物的花是由两性孢子叶球演化而来,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双子叶植物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原始类群,单子叶植物以泽泻目为原始类群,强调木本和草本的两大分支,认为木本植物起源于木兰目,草本植物起源于毛茛目。
  • 系统特点:将被子植物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大纲,在双子叶植物纲中,将木本和草本分开,分别置于不同的分支上,共包括111目411科。
  • 应用情况:在世界许多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尤其在一些研究植物系统发育和进化的领域有重要影响,对后来的分类系统发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塔赫他间系统
  • 提出时间与人物:由前苏联植物学家塔赫他间(A.Takhtajan)于1954年提出。
  • 主要观点: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并通过幼态成熟演化而成,两性花、双被花、虫媒花是原始性状,强调被子植物的单元起源和真花学说。
  • 系统特点:在分类等级上增设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将被子植物分为木兰纲(双子叶植物纲)和百合纲(单子叶植物纲),共包括2纲12亚纲53超目166目533科。
  • 应用情况:在国际植物分类学界有较大影响,被许多植物分类学家所采用,尤其在植物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方面有重要地位,为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

克朗奎斯特系统
  • 提出时间与人物:由美国植物学家克朗奎斯特(A.Cronquist)于1968年在《有花植物的分类和演化》中发表。
  • 主要观点:继承了真花学说和单元起源的观点,认为有花植物起源于一类已经灭绝的种子蕨,强调花部特征在分类中的重要性,以花被的有无、数目、形态以及花蕊的类型等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
  • 系统特点:将被子植物分为木兰纲(双子叶植物纲)和百合纲(单子叶植物纲),取消了“超目”这一分类单元,共包括2纲11亚纲83目383科。
  • 应用情况:由于其分类系统较为简洁明了,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因此在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学教学、科研和植物志的编写等方面,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之一。

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基于分子系统学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如APG系统等,对传统的分类系统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相关标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