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现代化养殖技术
蛋鸡现代化养殖技术涵盖鸡舍建设与设备配置、品种选择、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多个关键方面,以下是详细介绍:
鸡舍建设与设备配置
- 鸡舍设计:要根据养殖规模和养殖模式设计鸡舍,如采用多层笼养模式,需合理规划鸡笼排列、过道宽度等,保证每只鸡有适宜的活动空间。一般轻型蛋鸡每平方米饲养12-15只,中型蛋鸡每平方米饲养10-12只。
- 环境控制设备:配备先进的通风系统,如纵向通风和横向通风相结合的方式,保证鸡舍内空气新鲜,控制氨气浓度在20ppm以下。安装湿帘、喷雾降温等设备,夏季可将鸡舍温度控制在28℃以下。冬季可采用热风炉、保温帘等设备,使鸡舍温度保持在10℃以上。
- 喂料与饮水设备:采用自动化喂料设备,如链条式、行车式喂料机,定时定量喂料,保证饲料均匀分配。乳头式饮水器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能保证饮水清洁,节约用水,且便于清洗和消毒。
优良品种选择
- 要选择适应性强、产蛋性能高的品种,如罗曼粉、海兰褐等。罗曼粉蛋鸡高峰期产蛋率可达92%-95%,海兰褐蛋鸡的产蛋期平均蛋重约63克,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科学的饲养管理
- 育雏期管理
- 温度控制:1日龄雏鸡的环境温度需保持在33-35℃,以后每周下降2-3℃,直至降至20-22℃。
- 湿度调节:1-10日龄,相对湿度保持在65%-75%;10日龄后,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
- 光照管理:1-3日龄可采用24小时光照,4-7日龄每天光照20-22小时,以后每周减少2-3小时,直至自然光照。
- 合理密度:1-2周龄,每平方米饲养30-40只;3-4周龄,每平方米饲养20-30只;5-6周龄,每平方米饲养15-20只。
- 育成期管理
- 体重控制:每周随机抽取5%-10%的鸡只进行称重,根据体重情况调整饲料营养和喂料量,使鸡群均匀度达到80%以上。
- 光照控制:育成期光照时间应保持恒定或逐渐缩短,一般每天光照8-10小时。
- 转群管理:在16-18周龄时将鸡群转入产蛋鸡舍,转群前要对鸡舍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 产蛋期管理
- 营养供给:根据产蛋率、蛋重等指标调整饲料配方,产蛋高峰期粗蛋白含量应达到16%-18%,代谢能为2750-2850千卡/千克。
- 光照管理:逐渐增加光照时间,直至每天光照16-17小时,光照强度为10-20勒克斯。
- 日常观察:每天观察鸡群的采食、饮水、产蛋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鸡、弱鸡。
疫病综合防控
- 生物安全措施
- 鸡舍隔离:鸡舍周围设置围墙或栅栏,与外界隔离。门口设置消毒池,人员和车辆进入鸡舍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
- 人员管理:工作人员进入鸡舍要更换工作服和鞋,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严禁外来人员进入鸡舍。
- 疫苗接种与免疫监测
- 疫苗选择: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如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疫苗。
- 免疫程序: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如7-10日龄进行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首免,14日龄进行禽流感首免等。
- 免疫监测:定期采集鸡血清进行抗体检测,了解鸡群免疫状态,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 疾病诊断与治疗
- 日常监测:每天观察鸡群的精神状态、采食、饮水、粪便等情况,及时发现疾病早期症状。
- 实验室诊断:一旦发现病鸡,及时采集病料送实验室进行诊断,确定病因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