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泥鳅的养殖方法
稻田泥鳅养殖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以下是稻田泥鳅养殖的方法:
稻田准备
- 田块选择: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保水保肥能力强、面积在1-5亩左右的稻田。
- 防逃设施:在稻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水泥板或石棉瓦等材料设置防逃墙,高度一般为50-60厘米,埋入地下15-20厘米,防止泥鳅逃逸。
- 沟凼建设:在稻田中开挖“田”字形、“井”字形或“十”字形的鱼沟,沟宽30-40厘米、深25-35厘米。同时,在稻田的四角或中央开挖鱼凼,鱼凼面积5-10平方米,深1-1.5米,鱼沟和鱼凼相通,为泥鳅提供栖息和避暑、越冬的场所。
- 施肥与消毒:在鳅种放养前10-15天,每亩稻田施入腐熟的有机肥1000-1500公斤、过磷酸钙25-30公斤,以培育浮游生物。然后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每亩用量为50-75公斤,化水后全田泼洒,以杀灭病菌和敌害生物。
鳅种放养
- 鳅种选择: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鳅种,规格以每公斤80-100尾为宜。
- 放养时间:一般在水稻栽插后7-10天,待秧苗返青后放养鳅种。
- 放养密度:每亩稻田放养鳅种10000-15000尾。
饲料投喂
- 饲料种类: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可投喂米糠、麦麸、豆饼、豆渣、蚕蛹粉、蚯蚓及动物内脏等饲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 投喂量: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水温等情况调整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为泥鳅体重的3%-5%,水温在25-28℃时,投喂量可适当增加到5%-8%。
- 投喂方法: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上午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40%,下午占60%。将饲料均匀投喂在鱼沟或鱼凼中。
日常管理
- 水位调控:根据水稻生长和泥鳅养殖的需要,合理调控水位。水稻返青期,保持水深5-10厘米;分蘖期,水深保持在10-15厘米;孕穗期,水深保持在15-20厘米;水稻收割后,水深保持在50-60厘米。
- 水质管理:定期换水,一般每7-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田水的1/3-1/2,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 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对水体进行消毒,每15-20天每亩用10-15公斤生石灰化水全田泼洒。发现病害及时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 防逃防害:经常检查防逃设施,及时修复损坏的地方。同时,防止蛇、蛙、鸟等敌害生物进入稻田捕食泥鳅。
捕捞收获
- 捕捞时间:一般在水稻收割后10-15天开始捕捞,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和泥鳅生长情况提前或推迟捕捞。
- 捕捞方法:可采用干田捕捞、地笼捕捞、网捕等方法。干田捕捞时,先将田水排干,让泥鳅集中到鱼沟和鱼凼中,然后用抄网或小网兜捕捞;地笼捕捞时,将地笼放置在鱼沟或鱼凼中,放入诱饵,诱捕泥鳅;网捕时,用拉网或抬网在稻田中捕捞。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