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课文笔记整理
以下是对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整理的课文笔记,涵盖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修改或补充。
《百合花》课文笔记
一、作者简介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浙江杭州。她的作品风格清新俊逸,擅长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百合花》《静静的产院》等。
二、写作背景
《百合花》写于1958年,当时“反右”斗争正处于紧锣密鼓阶段,社会上的政治气氛紧张。茹志鹃的家庭也受到了“左”的思想冲击,她内心充满了忧虑和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她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创作了《百合花》,通过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表达对人性美的呼唤。
三、主题思想
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和“我”三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军民之间、战友之间纯洁深厚的感情,赞美了人性美和人情美,同时也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对革命的支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情节结构
- 开端(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我”被分配到前沿包扎所,和小通讯员一起护送。在去的路上,小通讯员的憨厚、质朴、不善言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总是走得很快,和“我”保持一定距离,还把衣服刮破了。
- 发展(从“我们不了解情况”到“这都怪我了”):到达包扎所以后,因缺少被子,“我”和小通讯员到附近村子向群众借被子。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时,由于慌张、羞涩,把新媳妇的被子(上面有百合花图案)借走了,新媳妇有些舍不得,但还是借给了他们。
- 高潮(从“回到包扎所以后”到“两个浅红的酒窝”):战斗打响后,小通讯员为了救护担架队员英勇牺牲。新媳妇得知后,怀着崇敬、歉疚的心情,为小通讯员缝补衣服上的破洞,并把自己的新婚被子盖在他身上。
- 结局(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到结尾):通讯员被放进棺材,新媳妇坚持要把自己的百合花被子盖在他身上,“我”被这一幕深深感动,沉浸在对通讯员的怀念之中。
五、人物形象
- 小通讯员:年轻、纯洁、憨厚、质朴、腼腆、不善言辞,但又充满热情,责任心强,勇敢无畏。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在战斗中为了保护群众和战友英勇牺牲。例如,在借被子时的羞涩紧张,在战斗中不顾危险地穿梭,都展现了他丰富的性格特点。
- 新媳妇:善良、淳朴、美丽、深明大义,对子弟兵有着深厚的感情。开始时对借被子有些不舍,后来得知通讯员牺牲后,内心充满悲痛和敬意,主动为他缝补衣服,把新婚被子盖在他身上,表现出她的人性之美。
- “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我”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我”在与小通讯员的相处中,对他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关心、理解和敬佩,见证了他的成长和牺牲。“我”也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六、艺术特色
- 以小见大:小说选取了前沿包扎所这样一个小的场景,通过借被子、救护伤员等小事,反映了解放战争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展现了军民之间、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体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 细节描写:文中运用了大量精彩的细节描写,如百合花被子、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等。百合花被子贯穿全文,象征着纯洁美好的感情;破洞这一细节前后呼应,既表现了通讯员的憨厚、匆忙,又为新媳妇为他缝补破洞这一情节做了铺垫,使故事更加真实感人。
- 语言清新自然:作者的语言简洁流畅,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无论是人物的对话还是环境描写,都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情感真挚动人: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如小通讯员与“我”之间的战友情、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敬意和歉疚之情等,使读者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