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子包衣剂配方
水稻种子包衣剂的配方通常包含以下几类成分及其常见配方示例:
有效成分
- 杀菌剂:如咯菌腈,能有效防治种传和土传真菌性病害,一般在包衣剂中的含量为1.25%-2.5%。
- 杀虫剂:例如噻虫嗪,可防治苗期害虫,含量通常在2%-3%。
- 植物生长调节剂:像赤霉素、吲哚乙酸等,能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其含量一般在0.01%-0.05%。
成膜剂
- 常用的有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等。它们能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牢固的薄膜,使有效成分更好地附着在种子上,一般占配方的2%-5%。
填充剂
- 如硅藻土、高岭土等,主要用于调节包衣剂的黏度和流动性,便于包衣操作,填充剂的含量通常在50%-70%。
其他助剂
- 分散剂:木质素磺酸钠等,可使有效成分在包衣剂中均匀分散,防止团聚,含量约为0.5%-1%。
- 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能增加成膜剂的柔韧性,提高包衣膜的质量,一般用量为0.2%-0.5%。
- 着色剂:如胭脂红等,便于区分包衣种子与未包衣种子,同时也可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添加量通常为0.1%-0.2%。
以下是一个水稻种子包衣剂的具体配方示例(仅供参考):咯菌腈2%、噻虫嗪2.5%、赤霉素0.03%、聚乙烯醇3%、硅藻土60%、木质素磺酸钠0.8%、邻苯二甲酸二丁酯0.3%、胭脂红0.1%,余量为水。
不同地区的水稻种植环境和病虫害发生情况有所差异,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具体需求对配方进行调整和优化。此外,配方中的各成分应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包衣效果和种子安全。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