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技术教程
以下是河蟹养殖技术的详细教程:
蟹池准备
- 池塘条件: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的池塘。面积一般以5-10亩为宜,水深在1-1.5米左右,池底淤泥不超过15厘米。
- 清淤消毒:每年年底前后干塘清淤,将底泥清除后暴晒。然后用100-150千克/亩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进行消毒,杀灭病原体和野杂鱼等。
- 设置防逃设施:在池塘四周设置防逃墙,可选用塑料薄膜、钙塑板等材料,埋入土中20-30厘米,高出地面50-60厘米,防止河蟹逃逸。
蟹种选择与放养
- 蟹种选择:优先选择长江水系的蟹种,要求品种纯正。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无病无伤、活力强的蟹种,避免使用性早熟蟹种。
- 放养密度与规格:一般放养密度为500-600只/亩,蟹种规格为100-200只/千克。如果池塘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可适当增加放养量。
- 放养时间:改冬放为春放,一般在2月底至3月初,水温在8-12℃时放养。
- 暂养:蟹种放养前需进行暂养,暂养时间根据水温和水草生长情况而定。可将蟹种放在网箱或暂养区内,暂养期间投喂适量的优质饲料。
水草种植
- 水草品种:可选择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以伊乐藻为最佳,其营养价值高、生命力强。
- 种植面积:控制在水面的60%左右,若过密,每隔10-15米开一宽为3-5米的通道,保证池底有足够光线。
- 种植方法:伊乐藻和轮叶黑藻以切茎分段扦插为主,每亩用量25-30千克;苦草以播种为主,每亩用种量0.1千克。
饲料投喂
- 饲料种类:包括动物尸体及其屠宰下脚料、蚌肉、螺蛳肉、小虾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谷、饼类、水生或陆生鲜嫩草类等植物性饲料。
- 投喂原则:坚持精、青、粗合理搭配,4-5月少投喂动物性饲料,多投青、粗饲料;6-10月,尤其是8-10月,多投喂动物性饲料。
- 投喂方法:每天傍晚前后投喂1次,饲料投在池边浅水处的多点食台上。每次投喂量占蟹全重的10%-20%左右,并根据季节、水温、天气、摄食、生长情况适当增减。
水质管理
- 水质指标:透明度35-40厘米,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pH值7.5-8.5,氨氮浓度0.2-0.5毫克/升。
- 池水调控:蟹种放养初期,水深控制在0.6-0.8米,5-7月份水深在0.8-1.0米,8-10月份水深掌握在1.0-1.2米之间。春秋两季,每周换水1次,每次加深30-40厘米,换水时边排边灌,换水温差不超过±5℃。
日常管理
- 巡塘: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河蟹的活动、摄食、蜕壳情况,以及水质、水草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防逃与防敌害:经常检查防逃设施,如有损坏及时修复。同时,要防止水蛇、青蛙、鸟类等敌害生物进入蟹池。
- 记录:做好养殖记录,包括放养时间、数量、规格,饲料投喂量、种类,水质检测数据,疾病防治情况等,以便总结经验,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疾病防治
- 预防为主:保持水质清洁,定期对蟹池进行消毒,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投喂优质饲料,增强河蟹的体质和免疫力。
- 药物使用:如发现河蟹生病,要及时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避免滥用药物,防止药物残留对河蟹和环境造成污染。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友南绿植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